提高乌鸡产蛋率的措施有哪些?
- 养殖技术
- 3天前
- 23热度
老乡们养乌鸡,不管是自己吃还是拿去卖,都盼着它多下蛋。可有时候明明喂得不少,乌鸡要么好几天才下一个蛋,要么蛋个头小,甚至到了产蛋季还 “歇窝”。说到底,乌鸡不爱下蛋,不是它 “懒”,是 “吃、住、行、防” 这几样没做好。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咱咋通过合理喂料、把环境弄好、管好光照、做好防病,让乌鸡天天有蛋下,产蛋率蹭蹭涨!
一、先把喂料理好,营养给够、喂食有规律
1.营养要 “全面够数”,重点补 3 种关键营养
蛋白质别缺:蛋白质是鸡蛋的主要原料,得给乌鸡多吃含蛋白的料,比如豆粕、鱼粉,或者每天加一把煮熟的黄豆。别光喂玉米、麸皮,这些蛋白少,只能当主食。要是蛋白不够,乌鸡下的蛋会变小,甚至不下蛋;
矿物质要足:特别是钙和磷,鸡蛋壳全靠钙。咱可以在鸡舍里挂个食槽,装贝壳粉、碎鸡蛋壳,让乌鸡自己啄着吃(每天每只吃 3-5 克);也可以在饲料里加 2%-3% 的磷酸氢钙,补磷又补钙。缺钙的话,乌鸡会下软壳蛋、破壳蛋,还容易缺钙生病;
维生素别漏:维生素能帮乌鸡消化吸收营养,让它更想下蛋。咱可以在饲料里拌点多维素(按说明书用量来),或者每周喂 2-3 次切碎的青绿饲料,比如白菜叶、胡萝卜丝,既补维生素,又能让乌鸡开胃多吃点。
2.喂食要 “定时、定量、定质”,别瞎喂
定时:每天固定喂 3 次,比如早上 7 点、中午 12 点、傍晚 6 点,别今天早明天晚。乌鸡养成习惯,到点就会主动吃料;
定量:每只乌鸡每天喂 120-150 克饲料就行,喂到 “八成饱”。别喂太多,浪费还会让乌鸡变胖,胖了就不下蛋;也别喂太少,饿肚子没力气下蛋;
定质:饲料别随便换。要是想换料,比如从雏鸡料换成产蛋鸡料,得慢慢过渡。第一天新料占 1/3、旧料占 2/3,第二天各占一半,第三天全换成新料,避免乌鸡肠胃不舒服,影响下蛋。
二、注意鸡舍卫生,要干净舒服、温湿度稳
1.鸡舍清洁:每周清粪、常通风
每天早上把鸡舍里的粪便扫一遍,每周彻底清一次,把垫料、脏粪全换掉,铺新的干稻草或锯末。别让粪便堆在鸡舍里,粪便会产生氨气,闻着刺鼻,乌鸡吸多了会咳嗽、不爱下蛋。另外,每天打开鸡舍门窗通风 2-3 小时,保持空气流通,既能散掉氨气,又能降低湿度,避免病菌长出来。
2.温湿度:别忽冷忽热,18-25℃最舒服
温度控制在 18-25℃:夏天超过 30℃,要给鸡舍搭遮阳网,地面洒点凉水降温;冬天低于 10℃,要在鸡舍里挂保温灯,别让乌鸡冻着。温度太低,乌鸡会缩成一团保暖,没精力下蛋;
湿度保持 60%-65%:太干了乌鸡会口渴、掉毛,太湿了鸡舍会发霉。咱可以在鸡舍里放个水盆(别让水洒出来),或者用喷雾器喷点温水(别喷到乌鸡身上),让空气润润的。
三、管好光照,每天 16-18 小时
1.光照时间:每天凑够 16-18 小时
春天、夏天自然光足,早上 6 点到晚上 8 点差不多 14 小时,要是不够,傍晚咱可以开 1-2 小时灯补光;
秋天、冬天自然光少,得靠灯光补。比如早上 5 点开灯,晚上 7 点关灯,保证每天光照 16 小时。别让光照时间忽长忽短,乌鸡会 “搞不清季节”,下蛋不稳定。
2.灯光布置:别太亮也别太暗
用普通的白炽灯,高度离地面 1.8 米,让光线均匀照到鸡舍每个角落,别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乌鸡喜欢在亮处活动,暗处容易藏病菌;
开关灯要固定时间,比如早上开灯别突然亮,咱可以先开一半灯,5 分钟后全亮,晚上关灯别突然黑,避免乌鸡受惊吓。
四、疫苗驱虫别落下,没病没痛才敢下蛋
1.疫苗接种:按时间打,别漏了
雏鸡 1 日龄:打马立克氏病疫苗,预防肿瘤病;
7-10 日龄:打鸡白痢疫苗,乌鸡最容易得鸡白痢,会拉白稀粪、不下蛋;
20-25 日龄:打球虫病疫苗,球虫会让乌鸡拉肚子、贫血,严重时会死;
开产前(大概 120 日龄):打新城疫疫苗,增强免疫力。打疫苗要找兽医操作,别自己随便打,避免剂量不对伤了鸡。
2.定期驱虫:每 2 个月驱一次,别让虫子抢营养
乌鸡肚子里有蛔虫、绦虫,这些虫子会抢乌鸡的吃食,导致乌鸡变瘦、不下蛋。每 2 个月给乌鸡驱一次虫,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按饲料比例拌料,连喂 3 天。驱虫后要及时清理鸡粪,避免虫子卵再被乌鸡吃回去。
总结:提高乌鸡产蛋率,关键就是 “让乌鸡吃得好、住得舒、光照够、没病痛”。合理喂料给足营养,把环境弄好让它住得安心,管好光照催它下蛋,做好防病让它健康。平时再多观察,看乌鸡精神好不好、吃料多不多、下蛋规律不规律,发现不对劲就及时处理。这样下来,乌鸡自然天天有蛋下,咱也能多收蛋、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