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农时、送技术!农业农村部启动”培训月”,60天攻坚小麦播期难题!

“霜降”已到,冬小麦播种正当时,但今年黄淮海地区却遇上难题——连续秋雨让田地湿得像泥潭,不少地方错过了最佳播种时间,晚播的小麦明显比往年多,想让麦苗在冬天前长得壮实,难度大大增加。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在“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整体安排下,专门启动了“小麦抗湿晚播培训月”活动,通过“线上教学+田头指导”双管齐下,帮助农民抓住最后的播种窗口,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基础。

一、抢时间、教技术

种小麦讲究“不误农时”。错过最佳播种期,不仅出苗困难,麦苗过冬也会更危险。针对今年秋雨导致的播期推迟,农业农村部把培训安排得特别及时——正好卡在农民最需要技术的关键节点上。线上,农民打开手机就能学:专家直播现场答疑,比如“地太湿怎么办?”“晚播几天该多撒多少种子?”;短视频则用简单直观的方式,演示怎么控制播种深度、怎么拌种防病,几分钟就能学会关键操作。

线下,农技人员直接走进田间地头,在山东、河南、河北等主产区办起“田间课堂”,根据当地土壤湿度、适合的品种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技术方案,避免“一套方法走天下”。更贴心的是,农业农村部还联合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印发了《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明白纸》,把复杂的技术浓缩成“十招实用办法”。

比如,地要干到什么程度才能播?耕层土壤含水量在70%到80%之间最合适;晚播一天该多播多少?每推迟一天,每亩多播0.5到1斤种子;哪些农药不能乱用?比如戊唑醇在湿冷条件下容易伤苗,要避开。

二、专家下田手把手指导

再好的技术,也得落到田里才管用。尤其今年地特别湿,更需要专家到现场“面对面”指导。培训月期间,农业农村部派出7个工作组,联合小麦专家和科技小分队,深入黄淮海主产区,开展“蹲点服务”:在山东德州,专家教农民用“秸秆集中翻动法”加快散墒,让湿土地早点干;在河南周口,技术人员现场演示如何用旋播施肥一体机,一次性完成浅旋、施肥、播种,既省工又减少对湿土的碾压;在河北邢台,通过示范田展示种子包衣、宽幅播种等关键技术,让周边农户亲眼看到“抗湿播种”该怎么做。

这些“沉到一线”的指导,不仅帮了单个农户,还通过示范带动周边,让好技术快速传开。更重要的是,专家们特别强调“因地施策”:黄淮海北部气候冷,推荐用半冬性品种;南部稍暖,可用偏春性的品种,这样能更快完成春化,弥补晚播损失的积温;对于实在来不及整地、只能撒播的地块,建议冬前先别打除草剂,等来年开春气温稳定后再用药,避免低温造成药害。这种“看地方下菜碟”的指导方式,让技术服务从“统一标准”升级为“精准匹配”。

三、稳住秋播,就是稳住明年夏粮

为什么一场播种培训这么重要?因为冬小麦是我国夏粮的“主力军”,秋播质量直接决定明年粮食收成的“第一仗”。今年秋雨多、播得晚、地又湿,如果处理不好,麦苗可能越冬困难,来年分蘖少、穗子小,产量就受影响。农业农村部这次打出的“培训+指导”组合拳,核心目标就一个:让农民“会种”、技术“落地”、晚播麦也能“长成壮苗”。

用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抗寒能力;用抗湿播种技术保证出苗整齐;冬前适时镇压,帮助麦苗扎根、安全过冬。每一项措施,都是在为明年高产铺路。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提前送技术、专家下田头”的做法,不仅稳住了农民的信心,也保障了小麦播种面积不减少。随着培训深入、指导到位,各地晚播小麦的质量正在逐步提升,原本因秋雨带来的“减产担忧”,正被一项项扎实的技术措施化解。

眼下,秋播的“黄金窗口”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场为期一个月的技术攻坚战仍在继续——从手机屏幕里的短视频,到泥泞田埂上的手把手教学,农业农村部正用全方位服务,让农民在抢种小麦的路上不慌、不乱、有底气。可以相信,只要这些技术真正落地,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就一定能扎得更牢、更稳。

信息来源: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小麦抗湿晚播培训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