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放鸭如何提高产蛋率?五大关键技术让散养鸭冬天也能稳产高蛋

以前大家都觉得 “天儿一冷,鸭子就不下蛋了”,一到冬天,不少养殖户要么不让鸭子出去放养了,要么就放松管理,不仅喂得随便、也不怎么照料,结果鸭子下蛋率掉得厉害,有的甚至干脆不下了。其实只要管理得科学,冬天让鸭子继续放养,也能让它们稳定下蛋。比如把鸭舍弄得暖和点、干燥点,给鸭子喂的饲料多加点营养,再适当补点光照,现在有些大规模的放养场,冬天鸭子的下蛋率还能保持在 75% 以上呢!那么,冬季放鸭如何提高产蛋率?该如何做?

一、加强鸭舍保温:保障夜间体温,减少能量损耗

鸭虽耐寒,但持续低温(尤其低于5℃)会显著增加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影响产蛋所需营养分配。因此,夜间鸭舍必须具备基本保温功能。具体措施:

鸭舍选址避风向阳,墙体采用双层结构或加装保温板;

地面铺设5—8厘米厚稻壳、锯末或干草作为垫料,吸湿保温;

门窗加挂棉帘或塑料布,防止冷风直吹;

每200只鸭配备一台红外线保温灯或暖风机,在极端低温(<0℃)时使用,确保舍温不低于8℃。需注意通风不可忽视,白天应定时开启背风侧窗换气,防止氨气积聚引发呼吸道疾病。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监测显示,冬季鸭舍温度稳定在10—15℃的养殖场,产蛋率比未保温组高出18个百分点。

二、人工补光:延长有效光照时间至16小时

光照是调控鸭繁殖生理的核心因子。冬季自然日照不足10小时,远低于蛋鸭产蛋所需的临界值(14—16小时),极易导致卵巢萎缩、产蛋停止。因此,必须实施人工补光。操作标准:

每日总光照时间保持16小时,可采用“清晨+傍晚”补光模式;

例如:清晨5:00—7:00,傍晚17:00—21:00,共补光6小时;

光源选用40瓦白炽灯或LED灯,每10平方米安装1盏,悬挂高度距地面2米,光照强度达10—15 lux;

光照程序要稳定,切忌忽长忽短,否则易引发应激性停产。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养岗位专家指出:“光照调控是冬季维持蛋鸭产蛋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成本低、见效快”。

三、调整饲料营养:增能增钙,满足产蛋与御寒双重需求

冬季鸭群既要维持体温,又要产蛋,能量和营养需求显著高于夏季。若饲料供应不足,将优先用于御寒,导致产蛋率下降。

推荐营养调整方案(以产蛋率75%为基准):

代谢能:提高至11.8—12.2 MJ/kg,可通过添加2%—3%植物油或动物脂肪实现;

粗蛋白:维持在16%—17%,避免过高增加肝肾负担;

钙含量:提升至3.5%—3.8%,并单独设置贝壳粉槽供自由采食,预防软壳蛋;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补充复合维生素(含VA、VD、VE)、有机硒和蛋氨酸,增强抗寒力与蛋壳质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表明,冬季日粮中添加0.1%包被维生素C和0.05%有机锌,可使蛋壳破损率降低23%,产蛋率提升5.6%。

四、科学放牧与水域管理:保障活动量与天然饵料供给

放养鸭的优势在于利用天然资源。即使在冬季,也应坚持适度放牧:

选择避风、向阳的池塘、河沟或稻田作为放牧区;

每日放牧4—6小时(上午9点后至下午4点前),避免早晚霜冻时段;

定期清理水体杂草、残渣,保持水质清新,促进螺蛳、小鱼虾等天然饵料繁殖;

在浅水区投放浮萍、水葫芦,既净化水质,又提供青绿饲料。

福建省连城县某蛋鸭合作社实行“轮区放牧+补饲精料”模式,冬季每只鸭日均采食天然饵料达80克,较纯舍饲节约饲料成本0.15元/只。

五、强化疫病防控:重点防范流行性感冒与寄生虫病

冬季鸭群抵抗力下降,易暴发禽流感、鸭瘟、大肠杆菌病、绦虫病等。防控原则应坚持“防重于治、生物安全优先”。关键措施:

入冬前完成H5N1亚型禽流感、鸭瘟疫苗免疫,并进行抗体检测;

每月驱虫一次,选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防治绦虫、吸虫;

每周带鸭消毒2次(碘制剂或过硫酸氢钾),雨雪后加强;

严禁外来人员、野鸟进入养殖区,切断传播途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强调:“冬季鸭群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快、死淘率高,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置”。

结语

现在大家对好鸭蛋的需求越来越高,夏天鸭蛋多、价格可能一般,但冬天要是能稳定供蛋,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卖个好价。以前 “靠天吃饭”,冬天没蛋卖就断收入;现在 “依规管理”,冬天也能有稳定产出,谁先把冬天产蛋的技术摸透,谁就能在市场上多占一份优势,不用再看季节 “脸色”!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蛋鸭冬季舍内微环境调控技术研究》,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2023

权威出处:《蛋鸭光照管理技术指南》,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2024

数据来源:《冬季蛋鸭营养强化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