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光长不结实?别忘 “晒田”!4 个好处 + 3 步晒法,抗倒高产有保障
- 种植技术
- 2天前
- 9热度
“水稻棵子长得比人高,看着旺得很,可一刮风就倒一片;穗子倒是不少,可一半是空壳,这到底咋回事?” 不少稻农都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其实问题可能出在 “没晒田” 上。水稻晒田不是 “瞎折腾”,而是 “两增一控” 高效栽培的核心招,分蘖后期排干水晒田,既能控住没用的分蘖,又能让根系长壮,还能抗倒伏、少生病。今天就教大家 “为啥要晒田、怎么晒田、晒完咋管”,学会了水稻结实多、不倒伏,产量蹭蹭涨!
一、晒田到底有啥用?
1. 控住 “无效分蘖”,养分全给 “壮穗”:水稻分蘖时,会冒出很多 “小分枝”,但不是所有分蘖都能结穗,那些长得晚、长得弱的 “后生高位分蘖”,就算长到最后也结不出几个粒,还会抢主茎和壮分蘖的养分,这就是 “无效分蘖”。晒田时排干水,土壤养分供应减少,这些无效分蘖就像 “没饭吃的小苗”,很快就会枯萎,养分就能集中供给主茎和低位壮分蘖,成穗率能提高 10%-15%,比如原来 10 个分蘖只结 6 个穗,晒田后能结 7-8 个穗,为 “壮秆大穗” 打好基础。
2. 茎秆变 “壮实”,刮风下雨不倒伏:水稻倒伏多是因为茎秆 “又细又长”,风一吹就弯。晒田能让水稻的 “营养生长” 慢下来,氮素吸收减少,茎秆不会一个劲往高长。同时,碳水化合物会往茎秆和叶鞘里 “存”,让茎基部和第二节间变得 “又短又粗”,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
3. 土壤 “透透气”,根系长得深又壮:稻田长期泡在水里,土壤里全是水,没空气,微生物也 “不干活”,还会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根系就像 “闷在水里的人”,又短又弱,吸养分的能力差。晒田时,土壤晒干开裂,空气能钻进土里,有害气体跟着挥发,微生物也活跃起来;根系为了找水找养分,会往土壤深处扎,新生的白根变多,吸肥吸水能力增强,后期水稻就算遇到干旱,也能稳稳生长。
4. 田间变 “干爽”,病虫害少一半:稻瘟病、纹枯病这些病害,还有稻飞虱,都喜欢 “潮湿环境”,田间水多、湿度大,病菌容易繁殖,虫子也容易躲在稻丛里。晒田能降低田间湿度,稻丛间通风透光变好,就像给稻田 “开窗换气”,病菌没了潮湿环境不容易扩散,稻飞虱也会因为缺水少了藏身地,病虫害发生率能降低 20%-30%,少打药还省钱。
二、那么,该怎么晒田?
1.看田块,定 “晒不晒”:不是所有稻田都适合晒,先看自家田属于哪种?该早晒、重晒的田:低洼冷浸田、烂泥田,还有土壤肥力高、之前施氮肥多的田 ,这类田水稻容易旺长,早晒、重晒,才能控住旺长;该迟晒、轻晒的田:土壤瘦、分蘖少的田,还有复水不方便的田,这类田水稻长得弱,等分蘖再多一点再晒,晒的时候别晒太干,稍微有点裂就行;不能晒的田:沙土田、胶泥田、望天田,这类田就算分蘖多,也别晒,不然会适得其反。
2. 看苗情,定 “晒多重”:旺长苗:叶色浓绿、稻丛密得不透风、分蘖数比预期多,要重晒,晒到稻叶变挺、叶色变淡,站在田里不陷脚,田面出现明显的 “鸡爪裂”;弱苗:叶色发黄、分蘖少、植株矮小,要轻晒,晒到田面有点发白,稻叶稍微挺直就行,别等开裂,不然会伤根。
3. 看天气,定 “晒多久”:晒田时间一般 7-15 天,具体看天气:晴天多、风力大,水分蒸发快,晒 7-10 天就能达到标准;阴雨天多、湿度大,蒸发慢,得晒 12-15 天,中间遇到下雨要及时排水,别让田又泡上水;不管晒多久,只要看到 “田面鸡爪裂、稻叶转淡挺直、新生白根多、下田不沾泥”,就可以停了,别晒过头。
三、晒完要复水,补肥护苗促高产
1.复水要 “及时、适量”:晒到标准后,赶紧给稻田灌水,保持 2-5 厘米的水层,复水太晚,水稻会因为缺水影响幼穗分化,导致穗子变小;水太深,之前晒田的效果会打折扣。比如晒完的杂交稻,复水后保持 3 厘米水层,幼穗分化会更整齐。
2. 补肥看 “苗情”,别盲目加:复水后不用补氮肥,不然又会旺长,可每亩撒 5 公斤氯化钾,帮茎秆更壮;复水后每亩施 3-5 公斤尿素 + 5 公斤氯化钾,让叶片保持翠绿,别早衰。不管啥苗,复水后 10 天,可叶面喷一次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穗子发育,提高结实率。
其实晒田是水稻 “自我调节” 的关键一步,看似让水稻 “渴几天”,实则是帮它 “练壮根、减负担”。只要按 “看田、看苗、看天气” 的方法晒对,水稻就能少倒伏、少生病、多结实,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