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叶上的“白粉”从何而来?

种茼蒿的朋友肯定遇过这怪事儿,叶子上突然蒙了层 “白面粉”,远看像撒了霜,近看擦也擦不掉,越擦反而越扩散。严重的时候,叶子卷成筒、发黄变干,没几天就蔫了。不少人以为是 “农药残留没洗干净”“落了灰”,甚至怪品种不好,其实这是茼蒿的 “常见病”,也就是常见的白粉病,是真菌在叶子上 “安家落户” 了。要是不管,7-10 天就能让一整片茼蒿没法卖,损失可不小。今天就把这病说透,教你怎么认、怎么防、怎么治。

一、叶子上的 “白粉”,到底是啥东西?

这层 “白粉” 不是灰尘,也不是肥料结晶,是白粉病菌长出来的 “小分身”(孢子)和 “菌丝”,就像病菌的 “根” 和 “种子”。刚开始只是叶子上零星的小白点,慢慢扩大成圆斑或不规则的 “白粉块”,严重时能把整片叶子盖满,真跟撒了面粉似的。等病拖久了,“白粉” 会变灰褐色,叶子也会干得一捏就碎,最后掉光。

跟其他病害不一样,白粉病不 “挑” 潮湿环境,空气湿度 60%-80%、温度 15-25℃就刚好发病,反而喜欢 “温暖干燥” 的天。所以春秋季虽然少雨,但白天晴、晚上有露水,一冷一热的 “干湿交替”,正好给病菌创造了条件。很多人误以为叶子干是缺水,其实是得了病!

二、为啥茼蒿会得白粉病?3 个 “坑” 别踩

天气 “正合病菌意”:白粉病菌最 “喜欢” 18-22℃的温度,而且不用叶子上有水珠,光靠空气湿度就能 “找上门”。春秋季白天晒得暖,晚上凉了结露水,叶子一会儿干一会儿潮,病菌趁机在叶子表面繁殖,没几天就长出 “白粉”。

种太密:不少人想多收点,就撒很多种子,或者出苗后没及时疏苗,茼蒿棵挨棵、叶叠叶,田里透不了风、见不着光,哪怕外面天再干,叶子之间的 “小环境” 也是闷湿的,病菌在里面长得飞快。

氮肥喂太多:氮肥能让茼蒿叶子长得快、绿油油,但施多了就出问题:叶子变得又嫩又薄,像 “娇小姐” 似的,细胞壁也软,病菌一戳就破;而且氮肥还会让茼蒿自身的 “抗病能力” 变弱,没法自己抵抗病菌。另外,年年在同一块地种茼蒿、大棚关得太严不通风、旁边种了黄瓜、菊花这类也容易得白粉病的菜,都会让茼蒿 “中招” 的概率变高。

三、4 步搞定白粉病,又安全又有效

第一步:提前预防,从根上减少风险

轮着种:别年年种茼蒿,跟豆子、萝卜这类 “不是菊科” 的菜轮着种 2-3 年,让地里的病菌没 “宿主”;

别种太密:条播的话,行距留 15-20 厘米;撒播的话,每平方米用种别超 3 克,保证苗之间能透气;

施肥要平衡:底肥用腐熟的有机肥,追肥时多加点磷钾肥,少用氮肥,别让叶子长得太嫩;

选抗病品种:买种子时选 “大叶圆茼蒿”“四季香茼蒿”,这些品种天生扛白粉病的能力强。

第二步:改善环境,让病菌 “住不惯”

选对地块:种在地势高、能排水的地方,别种在低洼存水的地;

大棚多通风:上午 10 点前把大棚膜掀开通风,把湿气排出去,别让棚里闷;

别傍晚浇水:浇水选在早上或上午,让叶子能在晚上前晒干,减少夜间结露水的时间,病菌怕叶子干得快。

第三步:刚发病?用 “绿色招” 治,安全又环保

喷小苏打水:按 0.1%-0.2% 的比例调(比如 1 升水加 1-2 克小苏打),再加点洗衣粉,对着有白粉的叶子喷,碱性环境能抑制病菌;

用生物农药:买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这类生物药,按说明书兑水喷,安全还不容易让病菌产生 “抗药性”;

摘病叶:发现有 “白粉” 的叶子,赶紧摘下来带出田埋了,别留在田里传染其他苗。

第四步:病扩散了?科学用药,别乱喷

选对药:用 25% 乙嘧酚悬浮剂,或者 30% 醚菌酯悬浮剂,这些药高效还低毒;

喷对地方:重点喷叶子背面(病菌喜欢躲在背面),7-10 天喷一次,连喷 2-3 次;

别一直用一种药:轮换着用药,避免病菌 “适应” 后不管用。

四、这些误区别踩!很多人都栽过

误区 1:“白粉是农药残留,洗洗就没了”。错!这是活的病菌,擦也擦不掉、洗也洗不净,反而会因为擦碰让孢子粘到其他叶子上,越传越快。

误区 2:“等下雨冲掉就行”。错!雨水顶多冲掉表面一点孢子,但雨后地里更潮湿,反而可能让病菌长得更快,还容易引发其他病害,比如霜霉病。

误区 3:“有白粉的叶子也能吃,摘掉病斑就行”。错!病叶里不仅没营养,还可能有病菌产生的 “坏东西”,吃了对身体不好,而且哪怕摘掉病斑,叶子里也可能藏着病菌孢子。

五、结语:治白粉病,“防” 比 “治” 更重要

茼蒿得白粉病,看着是叶子上的病,其实是管理没跟上,要么种太密、要么肥喂错、要么环境没调好。现在种茼蒿,不能等病了再着急,得从选种、播种、施肥的时候就提前预防。只要把 “防病菌” 的意识融入日常管理,让茼蒿长得壮、田里透得气、环境不适合病菌生存,就能种出叶子干净、鲜嫩的好茼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