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土豆怕黑胫病?从认病到防治4步走,帮你挡损失、稳产量!
- 种植技术
- 13天前
- 20热度
种土豆的农户都知道,黑胫病这玩意儿特别难缠,它不光犯病早,还传得快,一旦沾上,苗死得还多,想治彻底也特别难。这病专挑苗的根部和地下的土豆下手,要是没及时防,很容易让土豆烂在地里、收得少了,实打实影响最后能收多少。想保住产量,关键就得 “提前防、精准控”,弄明白这病啥时候容易犯、咋防咋控,才能把损失挡在田外头。
一、先认病:搞明白黑胫病长啥样
黑胫病不分时候,从土豆出苗到收土豆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发病,主要祸害两个地方:一个是靠近地面的茎根处,另一个是地下的土豆块。
要是苗期发病,靠近地面的茎根处会先冒出褐色的小斑点,慢慢变成黑色,还会腐烂,用手一摸软乎乎的,有的甚至会发臭;要是病再重点,茎根处撑不住植株,苗就会歪倒、蔫掉,叶子也会发黄卷起来,最后整棵苗都死了。
等土豆开始长大的时候,地下的土豆也会遭殃:土豆的 “肚脐眼儿” 先变黑,然后腐烂往里面蔓延,把土豆切开就能看到黑色的烂肉,严重的时候整个土豆都会烂成泥,根本没法收。所以提前认清楚这些症状,才能在刚发病的时候及时处理,别让病害扩散开。
二、知根源:弄明白黑胫病咋找上门的
想防住这病,得先知道它是咋传播的。跟很多靠土壤传的病不一样,黑胫病最主要的 “祸根” 是带病菌的种薯,土壤一般不带这病菌。
一开始的病菌,大多藏在带菌的种薯里,或者地里没烂干净的病土豆残渣里。要是用了带菌的种薯播种,等种薯发芽的时候,病菌就会跟着扩散到茎和土豆块上。
还有个最容易让病害扩散的环节,就是切种薯的时候。要是用同一把刀,既切带病菌的种薯,又切健康的种薯,病菌就会粘在刀刃上,蹭到健康种薯的切口上,等于咱们无意中帮病菌 “搬家”,一块带菌的种薯,可能让一整批种薯都染上病。
三、看条件:啥情况下容易发病?
黑胫病会不会爆发,跟温度、湿度还有土壤种类关系很大,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病害就容易冒头:
温度湿度:气温高的时候,这病闹得更厉害,尤其是气温在 25 到 30 摄氏度之间,再加上老下雨、地里湿乎乎的,病菌繁殖得特别快,扩散也更凶。
土壤种类:像那种下雨后容易板结、透不过气的黏土地,还有地势低、容易积水的地块,发病会更严重。因为黏土地的土温低,土豆长得慢,茎根处和土豆表面的 “保护层”(木栓化组织)长不好,病菌很容易钻进去;而且这类地容易积水,正好给病菌传播帮了忙,一旦发病,根本不好控制。
四、抓防治:从选种到田间,一步一步控住病
第一步:选好种薯,切断 “祸根”
播种前一定要挑没病菌的种薯,选那种表皮光溜、没黑斑、没伤口的,最好从正规地方买,这样能少点带菌的风险。要是自己留的种薯,去年发病地块里的种薯得全挑出去,绝对不能用病薯播种。
第二步:切种消毒,别让病菌扩散
切种薯的时候,刀具消毒是关键。准备一把刀,再弄一盆 800 倍的 50% 多菌灵水(比如 10 斤水兑 5 克多菌灵),切之前先把刀泡在水里消毒;每切完一块种薯,尤其是看着可能带菌的,得再把刀泡一次消毒,别让病菌交叉传染。
另外,切好的种薯不能直接播,得在切口上蘸点草木灰,或者多菌灵粉末,让切口快点变干结一层痂,这样病菌就没法从切口钻进去了。
第三步:播后淋根,提前做好防护
种薯播下去、盖好土之后,要给根部淋两次药,提前在土壤里形成一层 “药膜”,挡住病菌扩散:
第一次是刚把种薯种下、盖好土的时候,用 600 倍的 20% 噻菌铜水,或者 800 倍的 1.5% 噻霉酮水,沿着播种的沟淋上去,让药水渗到种薯周围的土壤里;
第二次是等土豆发芽出土、长了 2~3 片叶子的时候,再用同样的药、同样的浓度淋一次,把防治效果巩固好。
第四步:苗期喷叶,全面控住病
土豆长苗的时候,还得给叶子喷药。药水被叶子吸收后,能让苗自身的抗病能力变强,同时还能杀死空气中或叶子上的病菌。
从苗长出 3~4 片叶子开始,每隔 10~15 天喷一次药,连喷 2~3 次就行。可选的药有:800 倍的氯溴异氰脲酸水、2000 倍的 72% 硫酸链霉素水、800 倍的 1.8% 辛菌胺乙酸盐水,或者 1500 倍的 33.5% 喹啉铜水。喷的时候要把叶子的正反面都喷匀,别漏了靠近地面的茎根处,让药水把苗都盖到。
最后提醒:黑胫病这玩意儿蔓延得特别快,等你看出叶子发黄、茎秆发黑这些明显毛病时,再喷药就基本不管用了,土豆烂在地里的会越来越多,苗也死得厉害,最后收成就少了一大截。所以种土豆的农户可得注意,这病得从一开始就防好。从挑种子、切种块到地里的日常管理,每一步都得做仔细、做扎实,这样土豆才能长得壮实,最后才能多收点,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