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猪的注意事项及建议?
- 养殖技术
- 4小时前
- 6热度
随着夏暑退去、秋意渐浓,气温由高转低,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变化频繁——这一季节转换期,既是生猪生长速度加快、饲料转化效率提升的“黄金窗口”,也是各类疫病高发、管理风险上升的关键阶段。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如何在秋季实现“养得好、防得住、赚得稳”,不仅考验日常管理水平,更体现对生猪生理规律与环境协同关系的深刻理解。
一、秋季养猪的“双面性”:机遇与挑战并存
秋季气候凉爽,生猪采食量回升,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显著优于夏季,是育肥猪增重和母猪恢复体况的有利时期。然而,这一季节也暗藏多重风险:
温差波动大:早晚低温与午间高温交替,易诱发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
病原活跃期:蓝耳病、猪瘟、伪狂犬、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性疾病在秋季进入高发或传播加速期;
通风与保温矛盾突出:为防寒而过度封闭猪舍,易导致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积聚,引发呼吸道疾病;
饲料霉变风险未减:秋季多雨潮湿,若储存不当,玉米、麸皮等原料仍可能滋生霉菌毒素。
若忽视这些隐患,轻则影响增重效率,重则引发群体性疫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秋季养猪的核心逻辑,应从“促生长”转向“稳环境+强免疫+精管理”的三位一体策略。
二、关键注意事项:聚焦环境、健康与营养三大维度
1.精准调控猪舍环境,平衡通风与保温
秋季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为猪群营造一个稳定、洁净、干爽的微环境。
分阶段控温:哺乳仔猪舍温度应维持在28–32℃,保育猪22–26℃,育肥猪18–22℃。可采用“白天适度通风、夜间加强保温”的动态调节方式,避免骤冷骤热。
科学通风:优先采用“顶部排风+底部进风”模式,避免冷风直吹猪体。建议安装温湿度计与氨气检测仪,确保氨气浓度低于20 ppm。
保持干燥:及时清理粪污,铺设干燥垫料(如稻壳、木屑),尤其在产房和保育舍,防止湿冷诱发腹泻。
2.强化免疫与生物安全,筑牢疫病防线
秋季是全年免疫程序落实的关键期。建议:
评估抗体水平:在秋季初对核心群(尤其是母猪)进行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等抗体检测,根据结果调整免疫方案;
规范疫苗接种:避免在气温剧烈波动日接种,选择上午9–11点进行;确保疫苗冷链运输与正确稀释;
升级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管控人员、车辆、物资进出,执行“分区管理、单向流动”原则;定期对场区环境、饮水系统进行消毒,推荐每周2次带猪消毒(使用刺激性小的季铵盐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
警惕腹泻综合征:9–11月是仔猪流行性腹泻(PED)高发前兆期,建议对妊娠母猪在产前40天和20天分别免疫PED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新生仔猪。
3.优化饲料营养,提升抗应激能力
秋季虽食欲恢复,但不可盲目增量。应注重营养均衡与功能性添加剂的应用:
调整能量蛋白比:随气温下降,可适当提高饲料能量水平(如添加1%–2%植物油),但避免蛋白过量增加代谢负担;
添加抗应激成分:在饮水中补充维生素C、电解质,或在饲料中添加酵母硒、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严控霉菌毒素:使用优质脱霉剂(如蒙脱石+酵母细胞壁复合产品),并定期清理料槽,防止剩料霉变。
三、分阶段管理建议:因猪制宜,精准施策
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只,秋季管理重点各异:
哺乳仔猪:重点防寒、防腹泻。确保保温箱温度达标,初生6小时内吃足初乳,7日龄开始补饲教槽料;
保育猪:此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易受环境应激影响。建议采用“小群饲养、全进全出”,减少混群应激;
育肥猪:抓住秋季增重黄金期,但避免过度催肥。控制饲养密度(每头≥0.8㎡),保障充足饮水;
种猪群:母猪需恢复夏季损耗的体况,公猪则要维持精液质量。可适当增加青绿饲料或优质蛋白,但避免过肥影响繁殖性能。
结语:秋季并非简单的“过渡季节”,而是决定冬季健康基础与全年盈利水平的战略节点。成功的秋季养猪,不在于投入多少成本,而在于是否以系统思维统筹环境、健康与营养三大支柱,是否将“预防优于治疗”的理念贯穿始终。建议养殖户建立《秋季管理日志》,记录每日温湿度、采食量、异常症状及处理措施,形成可追溯、可优化的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