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阴雨来袭,大豆花生如何抢收防霉?三大关键技术,减损30%有保障!

眼下正是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花生的集中收获期,但近期持续的连阴雨天气打乱了农户的作业节奏 —— 田间土壤湿度骤升,部分低洼田块已出现明显积水,不仅让农机难以进地,更让成熟的大豆籽粒、花生荚果面临发芽、腐烂的风险。据河南商丘、山东菏泽等地农户反馈,若再持续 3 天以上阴雨,预计部分田块大豆损失率可能超 15%,花生烂果率或突破 10%。​

针对这一紧急情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大豆、花生专家指导组,第一时间出台防灾减损技术指导意见,从 “排、收、烘” 三个关键环节给出具体方案,帮助农户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一、清沟排水是前提,抢时间为后续收获 “腾空间”​

“积水不排,收粮白费。” 专家组强调,当前首要任务是快速降低田间湿度。对于已出现积水的地块,需立即疏通田间排水沟渠,若原有沟渠排水能力不足,可人工开挖深度 30-40 厘米、宽度 20 厘米的临时深沟,重点排出耕层内的滞水 —— 这一步能让土壤含水量在 2-3 天内下降 8%-10%,为农机进地作业争取宝贵时间。​

山东济宁市农技推广站站长李建国补充:“清沟时要注意保留作物根系周边土壤,避免机械作业时伤根带起豆荚、花生果。同时可在田埂两侧挖导流沟,防止周边地块雨水再流入本田。”​

二、分作物适时抢收,农机调整、人工辅助双管齐下​

不同作物、不同成熟度的地块,抢收策略需 “因地制宜”,专家指导意见中对此做了细致划分:​

大豆:抓晴日抢收,收割机 “三改” 降损耗​。若未来出现 3-5 个连续晴日,农户需根据土壤湿度和大豆籽粒成熟度及时启动收获。针对湿地作业,专家特别建议对大豆收割机进行三项调整,​降低滚筒转速至 500-600 转 / 分钟,同时将导流板角度调至中档,减少籽粒破碎;​把原有的凹板筛更换为圆孔状或玉米专用凹板筛,避免湿豆荚堵塞筛网;​振动筛上筛换成锯齿筛、尾筛改为网状筛,一次和二次搅龙底板换成栅网状,升运装置改装成勺链式,这些调整能让湿豆的清选率提升 12% 以上,机收损失率控制在 3% 以内。​

“若土壤仍偏湿,优先用履带式收割机,比轮式收割机的接地压力小一半,不会压实土壤,也能减少陷车风险。” 河南农业大学大豆专家王教授提醒。​

花生:早熟品种当前已进入最佳收获期,需尽快组织人工挖掘抢收,避免荚果在田间滞留过久发芽。挖出后不要直接摘果,应带秧晾晒,晴天时每天翻秧 2-3 次,防止接触地面的秧蔓腐烂污染荚果;有条件的农户可在田边用联合收获机现场摘果,摘后果实需摊薄至 5 厘米以下晾晒,避免堆闷霉变。​晚熟品种若植株仍青枝绿叶、未出现落叶,切勿盲目早收。专家建议等天气彻底放晴、田间表层土壤含水量降至 18% 以下、花生荚果外壳变硬且网纹清晰后,再择机收获。​

若遇持续阴雨无法晾晒,花生可采用烘干处理:通过加热(温度不超过 40℃,避免烫伤果仁)和吹风交替进行,每小时翻动一次,确保荚果水分均匀下降,一般 6-8 小时可将水分降至安全范围。​

三、干燥通风是关键,贮藏前水分控制要 “达标”​

收获后的干燥处理直接关系到粮果的储存安全,专家明确了两个 “水分标准线”:​

大豆:收获后需尽快晾晒,待籽粒水分降至 13% 以下(用水分仪检测,或咬碎籽粒无软芯)方可入库;若阴雨持续,可在室内用大功率工业电扇(每 100 平方米配 2 台)吹风加速通风,或采用 “地笼式” 通风设备(地面铺透气管道,外接风机),每天通风 4-6 小时,3 天左右可将水分降至安全值;有条件的合作社可使用大豆专用烘干设备,烘干温度控制在 50-55℃,避免高温破坏蛋白。​

花生:荚果贮藏前水分必须降至 10% 以下(掰开果仁无潮气,种皮不粘连),若湿度过大,需定期打开仓库通风口换气,或在贮藏堆中放置生石灰袋(每 500 公斤花生配 10 公斤生石灰)吸湿,防止返潮霉变。​

四、后续管理别忽视,减少 “二次损失”​

除了当下的防灾措施,专家还建议农户做好两点:一是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败叶,避免病原菌残留,为下一季种植减少病害风险;二是关注天气预报,若预判未来仍有降雨,可提前在田间搭建临时防雨棚(用塑料膜 + 竹竿搭建,高度 1.2 米以上),用于存放刚收获的作物,避免露天淋雨。​

“当前黄淮海地区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 40% 以上,抓好这次防灾减损,不仅关系到农户今年的收成,也对保障全国豆果供给稳定有重要意义。”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农技人员已下沉一线,手把手指导农户操作,确保技术意见落地见效。

(信息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农业农村部大豆、花生专家指导组.《大豆花生收获期应对连阴雨防灾减损技术指导意见》.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