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如何种出来的?

很多人爱吃韭黄,炒鸡蛋、做饺子馅都香,但你知道吗?韭黄其实是 “韭菜变的”!靠特别的种植方法,能让韭菜在黑暗里长出黄嫩的样子,吃起来也更软嫩。好奇怎么种的是不是?今天就把韭黄种植的全套技巧说明白,不管是大棚种还是家里试着种,都能用得上,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选对韭菜苗,韭黄长势才稳​

种韭黄首先要选好韭菜苗:得是健康的,不能随便挖一棵韭菜就用。最好选分杈多、不容易生病的韭菜品种,比如 “平韭 4 号”“791 韭菜”,用这类品种种出来的韭黄更粗,还不容易生病。​

选苗的时候要挑壮的:叶子没有黄斑、没有虫眼,根是白的还长得多(别选根发黑、软趴趴的),最好是长了 1-2 年的韭菜墩,这样后面还能再长,割完一茬还能再出。​

要注意:要是自己用种子种,先把韭菜种子育成苗,等苗长到 15 厘米高、有 5-6 片叶子的时候再移栽,移栽后先让它在露天长 1 个月,把根养壮了,再开始弄成韭黄。​

二、靠控光和控温,把绿韭菜变成黄韭黄

1.怎么控制光照?要造出完全黑暗的环境​

大棚或者是温室种植:在韭菜畦上面搭架子,盖上厚的黑色塑料膜(或者专用的遮光布),膜的边要压紧,别留缝让光漏进来,因为只要有光漏进来,韭黄就会部分变绿,吃起来口感不好。​

家里小范围种:用花盆种韭菜,等韭菜长到 20 厘米高的时候,找个比花盆高的黑色塑料袋(或者纸箱)套在上面,袋口用绳子扎紧,每天只掀开 10 分钟透透气(别闷太久),这样也能种出小棵的韭黄。​

要注意:遮光的时候别随便掀开看,经常见光会让韭黄变绿,吃起来口感粗糙。​

2.怎么调温度?20-25℃最合适​

白天温度保持在 20-25℃:大棚里可以用控制温度的设备,家里种的话就放在暖和的阳台(别离暖气太近),别让温度低于 15℃,因为温度太低的话,韭黄长得慢,要等很久才能割。​

晚上温度别低于 10℃:要是晚上温度降下来,大棚里可以盖保温膜,家里种的话就把花盆搬到屋里,温度低容易把韭黄冻坏,叶子会出现褐色的斑点。​

三、保湿和施肥要做好,韭黄才能不蔫不瘦​

1.湿度要够,但不能积水​

土壤的湿度:要让土壤有点湿(用手抓土能攥成团,松开也不散),大概 3-5 天浇一次水,别浇太多,积水会让根烂掉,韭黄直接蔫死。​

空气的湿度:大棚里可以在地上洒点水,增加空气的湿度(湿度保持在 70%-80%),家里种的话,每次透气的时候往塑料袋里面喷点水,别让韭黄的叶子尖变干。​

2.施肥要巧,别多放​

遮光前先施肥:在韭菜根周围埋点发酵好的羊粪、鸡粪(每亩大概 1000 斤),或者撒点氮磷钾复合肥(每亩 20 斤),让土壤有足够的养分。​

生长的时候补肥:要是发现韭黄长得又细又弱,浇水的时候加一点稀释的尿素水(1 斤尿素兑 100 斤水),只浇 1 次就够了,注意别多浇氮肥,不然韭黄容易长得太高太细,吃起来口感不好。​

总结一下:种韭黄没那么难,但在种植后要避开两个问题。一是得等韭黄长到 30-35 厘米高,叶子变厚变软了再割,割早了收得少,割晚了叶子会变老;二是割完第一茬后,先把遮光的东西掀开,让韭菜见光长 1 个月,养壮了再进行下一轮遮光,一直遮光会让韭菜墩长不好,后面收得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