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访荷推动中荷农业合作,明确多领域深化方向!

10 月 14 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到了荷兰海牙,开启了重要的外交行程。期间他见了荷兰农业、渔业、粮食安全及自然部部长伟尔司马,还一起主持了第二十次中荷农业高级别工作组会议。这场对话不只是盘点了两国农业合作的实际成果,还说清了未来要在数字化、环保农业这些新领域怎么合作,给中荷农业 “互相补短板、一起赚钱” 再添了把劲。

一、先夸合作成果,再定未来合作方向

这个高级别工作组会议,相当于中荷商量农业合作大事的核心平台。会上首先肯定了两国现在的合作,韩俊说,在两国领导人的带领下,中荷农业合作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合作机制顺、贸易做得火、涉及领域也多。比如从引进荷兰的设施农业技术,到种业、乳业的深度合作,再到一起搞园艺、管牲口、推进农业环保,双方一直敞开心扉、实实在在做事,互相拿自己的长处帮忙,合作成果让产业链上的农户、企业都受益了。

聊到未来,韩俊明确说了三个要深化合作的方向:首先就是一起搞出稳定、透明、能预料到的贸易投资环境,让两国做农业生意的企业少点担心、多点方便;第二是把农业投资项目、技术创新和展示中心的作用用足,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用到农民的田地里;第三就是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尤其要在 “能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农业数字化、智能化” 这些方面分享经验。同时还要加强植物健康、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 “基础合作”,把农业安全的墙筑得更牢。

荷兰方面也很积极地回应了中方的提议。伟尔司马说,荷兰特别重视和中国的农业合作,不仅看好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也认可双方合作 “互相得利” 的特点。他还提出,愿意和中国在农业贸易、投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还有盐碱地怎么利用这些特色领域再好好推进,让合作覆盖更多农业场景。

二、去荷兰农业一线调研,找精准合作的点子

除了和高层对话,韩俊这次去荷兰还深入到农业产业的一线,通过实地看、实地问,找到合作的具体办法。他专门盯着荷兰最擅长的农业领域去调研,每到一个地方,都藏着 “交流技术、合作做事” 的意思:

乳制品加工:荷兰是全球乳业很厉害的国家,从牛奶源头的管控到加工的技术,都有成熟的体系。调研时,韩俊重点看了荷兰乳制品全产业链怎么追溯质量、怎么搞标准化管理。这些经验对中国乳业提高牛奶品质、打造自己的品牌,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蔬菜育种和花卉:荷兰的蔬菜育种技术,因为 “产量高、能抗病虫害、品质好” 出了名;花卉产业也在全球市场占了很大份额。这次调研专门看荷兰怎么搞品种创新、怎么把好品种推广到实际种植中。这有望帮中国的蔬菜、花卉产业 “提高品质、增加收入”,引进更先进的技术。

陆基水产养殖:荷兰的陆基水产养殖是环保农业的代表,它不用传统的鱼塘,靠科技调控就能做到节水、少排污,还能高产。这种技术和中国 “绿色健康养水产” 的方向特别合,未来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

另外,韩俊还去了荷兰好几家大农业企业,和他们深入聊了引进技术、一起研发、合作做市场这些事。这种 “高层对话 + 企业对接” 的模式,让中荷农业合作既能定好大方向,又能落到实处。

三、中荷农业合作,双方都能占便宜

从这次访荷的行程能看出来,中荷农业合作不是简单的 “你卖技术、我买技术”,而是基于 “互相补短板” 和 “跟着全球趋势走” 的深度合作,价值远不止两国之间的生意:

一方面,双方的需求和供给刚好对上。荷兰在设施农业、种业、精准农业这些领域的技术优势,正好能满足中国农业 “高质量发展” 的需求,中国需要先进技术解决 “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 的难题;而荷兰需要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让自己的技术真正用起来、赚到钱。举个例子,荷兰的养殖技术和中国的消费市场结合后,已经搞出了好几个成功的合资项目,成了 “双方都赚钱” 的样板。

另一方面,合作的方向跟着全球农业的发展趋势走。这次双方重点聊的 “能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保护生物多样性”,正是现在全球农业都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荷兰是农业技术强国,要是能在这些领域合作出成果,不仅能帮两国农业升级,还能给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中荷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荷农业高级别工作组会议这个 “有固定机制的平台”,给合作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已经开了二十次会,让双方从 “零散的合作” 变成 “系统的合作”,不会因为外面环境变了,合作就受影响。这也是中荷农业合作能长期有活力的核心原因。

总结:这次韩俊去荷兰,既是总结了中荷农业合作过去的成果,也确定了未来的方向。随着技术交流越来越深、贸易投资越来越方便、新合作领域越来越多,中荷农业合作有望从 “引进技术” 升级到 “一起创新”,从 “产业联动” 升级到 “一起定标准”,最后成为全球农业跨国合作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