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无人机飞田间,手机轻点管庄稼,智慧农业让种粮变 “轻松活”

金秋九月,邓州市桑庄镇的千亩小麦示范田里,种粮大户周建伟没像往年那样扛着锄头在田间奔波,而是站在田埂上,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 ,远处的智能灌溉系统随即启动,水流顺着管道精准渗入土壤;不远处,一架植保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低空飞行,均匀喷洒着叶面肥,短短 20 分钟就完成了 50 亩地的管护作业。“以前种庄稼靠经验、看天气,现在靠数据、用设备,100 亩地比以前省了 5 个劳力,产量还提高了一成多!” 周建伟的话里满是感慨。

一、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

作为豫西南农业大市,邓州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240 万亩以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过去,“靠天吃饭”“人工密集” 的传统种植模式,一度让当地农业面临 “成本高、效率低、抗风险弱” 的难题。近年来,邓州市以 “科技兴农、智慧赋能” 为抓手,通过引进智能装备、搭建数字平台、培育示范基地,让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 “新农具” 走进寻常田间,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

二、智能装备进田埂,种地变成 “指尖活”

“以前给玉米打药,背着药桶一天顶多管 10 亩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总担心漏喷、重喷。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能管 300 亩,药量精准,还省药又节水。” 在邓州市穰东镇的玉米种植基地,植保队队员李阳正操控着无人机完成作业。他手中的遥控器连接着卫星定位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作业轨迹、喷洒面积和药量,“连哪块地喷了多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浪费。”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邓州已不新鲜。截至目前,邓州市已培育专业农机合作社 68 家,引进无人机植保设备 230 余台、智能播种机 80 余台、自走式喷灌机 150 余套,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2%,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超 95%。

除了 “天上飞” 的无人机,“地下埋” 的物联网设备也成了庄稼的 “贴身管家”。在邓州市构林镇的智慧农业示范园里,每块田地都埋有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田间的虫情测报灯则 24 小时 “值守”,通过摄像头捕捉害虫、自动识别种类并上传数据。“以前判断要不要浇水、该不该施肥,全凭老经验。现在手机上打开‘邓州智慧农业平台’,土壤干湿度、病虫害情况一目了然,缺啥补啥,精准得很!” 示范园技术员张磊说。

三、数据 “把脉” 作物,农技服务 “零距离”

“王大哥,你家的番茄棚湿度有点高,得及时通风,不然容易得灰霉病。另外,土壤氮含量略低,建议追施一次有机肥。” 在邓州市孟楼镇的蔬菜大棚里,种植户王福海正通过视频连线,接受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的远程指导。屏幕那头,技术员通过大棚内的监控摄像头查看作物长势,结合平台传输的土壤数据,给出精准管理建议。

这背后,是邓州市搭建的 “智慧农业云平台” 在发挥作用。该平台整合了土壤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测报、农技指导等功能,农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 APP,就能随时查看自家田地的 “生长档案”,遇到问题还能一键呼叫农技专家,实现 “足不出户解难题”。

“以前农技员下田指导,一天跑不了几个村,遇到极端天气还去不了。现在有了云平台,我们能实时掌握全市 200 多个示范田的作物情况,远程指导效率提高了 3 倍多。” 邓州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推广股股长赵峰介绍,平台还会根据气象数据发布预警信息,比如暴雨前提醒农户加固大棚、低温前指导喷施抗冻剂,去年仅通过及时预警,就帮助农户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超千万元。

针对部分农户 “不会用、不敢用” 智能设备的问题,邓州市还联合农业企业、职业院校,开展 “智慧农业实操培训”。截至今年 8 月,已举办培训班 46 期,培训农户、合作社成员 3200 余人次,培养出一批 “会用手机种庄稼、能靠数据管田地” 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智慧农业结 “增收果”

在邓州市张村镇的 “稻虾共作” 智慧示范基地,物联网设备的应用让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模式更高效。基地负责人陈光介绍,通过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结合智能增氧机自动调节,虾苗成活率提高了 20%;水稻种植则采用无人机播种、精准施肥,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 10%,“去年基地亩产水稻 650 公斤、小龙虾 150 公斤,亩均收益突破 6000 元,比单纯种水稻翻了 3 倍。”

如今,这样的示范基地在邓州已建成 38 个,涵盖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等多个领域,形成 “一点带面、全域推广” 的格局。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主动拥抱智慧农业:桑庄镇的小麦种植户用上了 “种肥同播” 智能机械,亩均播种时间缩短一半;腰店镇的番茄种植户引入智能温控大棚,实现错季上市,每斤售价提高 1.5 元;都司镇的葡萄种植户通过病虫害预警系统,农药使用量减少 25%,葡萄品质更优,成了市场上的 “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