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苹果成熟期怎么管?五大关键措施助你提质增效!
- 种植技术
- 2小时前
- 4热度
晚熟苹果是我国苹果产业的主力军,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70%以上,其采收期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此阶段是果实糖分积累、色泽形成、风味发育和贮藏性能定型的关键窗口。管理得当,可显著提升商品果率、延长贮藏寿命、增强市场竞争力;反之,则易出现着色不良、裂果、日灼、贮藏期病害频发等问题。那么,晚熟苹果成熟期怎么管?下面大家一起去了解下吧!

一、科学控水控氮:促进糖分积累,防止裂果与返青
成熟期水分与氮素管理直接影响果实品质与贮藏性。采收前30—40天应严格控水,尤其在多雨年份,需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土壤过湿引发裂果、水心病或树体旺长。若遇持续干旱,可在采收前15天少量补水(滴灌或沟灌一次),避免果实因缺水而萎蔫,但切忌大水漫灌。
同时,严禁施用氮肥。此阶段过量氮素会刺激新梢二次萌发,导致果实“返青”、着色延迟、糖酸比下降,并显著降低果实硬度与耐贮性。建议以钾、钙、硼等中微量元素为主,通过叶面喷施补充。例如,在摘袋后7天和15天,分别喷施0.3%磷酸二氢钾 + 0.2%糖醇钙,可有效提升果面光洁度与抗贮藏病害能力。
据山东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2024年在栖霞试验果园数据显示,采收前严格控氮并配合两次钙钾叶面肥处理的富士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6.2%,果肉硬度为8.5 kg/cm²,显著优于对照组。
二、适时摘袋与转果:最大化着色效果与商品外观
套袋是提升晚熟苹果外观品质的重要手段,但摘袋时机与操作直接影响着色效率。一般红富士在采收前15—20天摘袋,黄土高原产区可稍早(20—25天),沿海湿润区宜稍晚(12—15天),以避开高温(>30℃)和强降雨。
摘袋应分两次进行:先撕开外袋,间隔2—3天后再去除内袋,避免果面突遇强光发生日灼。摘袋后3—5天,待果面适应光照,进行转果操作,轻轻转动果实180°,使阴面转向阳光,可用透明胶带或果柄自然固定。此举可使全红果率提升30%以上。
此外,在行间铺设反光膜是提升冠层下部果实着色的有效措施。陕西省白水县苹果产业服务中心2023年推广数据显示,使用银色反光膜的果园,果实着色指数平均达85%,较未铺设果园提高22个百分点。
三、病虫害精准防控:保障采前果面洁净与贮藏安全
成熟期常见病害包括轮纹病、炭疽病、霉心病,虫害主要有苹果黄蚜、卷叶蛾、康氏粉蚧。此阶段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选择低毒、低残留、安全间隔期短的药剂,并严格遵守采收前禁药期(一般为15—21天)。
推荐在摘袋前5—7天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杀虫剂(如吡虫啉),摘袋后严禁喷施乳油类或含重金属药剂,以免污染果面。若发现霉心病高发,可在花后至套袋前预防,成熟期已无法补救,凸显前期防控的重要性。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强调:“采前15天是果面洁净度的最后防线,必须做到‘防早、防小、防彻底’”。
四、合理负载与疏枝透光:优化养分分配与微环境
成熟期树体仍需维持适度光合能力,以支持果实最后阶段的干物质积累。此时应疏除过密枝、徒长枝、病虫枝,尤其冠层内部交叉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但切忌大强度修剪,以免刺激树体应激反应或引发日灼。
对于结果过量的树体,可适当疏除小果、畸形果、朝天果,保留果形正、下垂、光照好的果实,确保养分集中供应。试验表明,合理负载(富士亩留果量控制在1.2—1.5万个)的果园,果实平均单果重提高12%,糖度提升0.8—1.2个百分点。
五、精准把握采收时机:兼顾成熟度与贮藏性
晚熟苹果并非“越晚越好”。过早采收,果实风味不足、着色差;过晚采收,则易导致果肉发绵、落果增多、贮藏期腐烂率上升。科学判断采收期应综合以下指标:果皮底色由绿转黄(富士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种子颜色变为深褐色、果柄与果台连接处出现离层,稍用力即可摘下。
采收宜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时段作业。采后24小时内预冷至0—4℃,可显著延长贮藏寿命。农业农村部《苹果采后处理与贮藏技术规范(NY/T 2638-2022)》明确指出,预冷及时的富士苹果在气调库中可贮藏8—10个月,果肉硬度保持在7.0 kg/cm²以上。
结语
晚熟苹果的成熟期看着短,只占全年生长期的十分之一,但这可是定果子品质、决定能卖多少钱的关键时候!不管是控水控肥、摘袋让果子上色,还是防病虫害、选准时间采摘,每一步都得讲科学、抠细节,不能马虎。现在种苹果早就不只是追求多结果,更要往高品质上靠。成熟期把管理做细,不光是种植技术升级了,更是果农能扛住市场变化、让果子卖个好价钱的核心本事!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晚熟富士苹果成熟期营养调控试验报告》,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权威出处:《陕西省晚熟苹果提质增效技术推广指南(2023版)》,陕西省果业中心
数据来源:《中国苹果负载量与品质关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