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5年农业蝶变:智慧农机下田、共富工坊飘香,粮油实现 “九连增”
- 农业科技
- 5天前
- 35热度
金秋十月的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华溪谷,收割机的轰鸣声划破田野静谧。金黄稻浪中,全自动收割机穿梭往来,一键完成收割、脱粒、清选,谷粒顺着管道涌入运输车,扬起的稻壳在空中划出弧线。“800 多亩晚稻收了七成,亩产稳超 700 公斤!” 种粮大户虞东红站在田埂上,望着刚卸下的稻谷堆,指尖捻起饱满的谷粒笑道。
这一幕丰收图景,正是浙江近五年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义乌的智慧稻田到台州的高标准农田,从诸暨的高粱基地到全省的共富工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农业 “双强” 行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催生出 “产量增、品质优、农民富” 的生动实践 —— 截至 2024 年底,浙江粮食生产实现 “九连增”,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83.09%,306 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筑牢丰收根基。

一、科技赋能:从 “老把式” 到 “新农人” 的蜕变
“这 5 年最大的变化,是种粮越来越‘聪明’了!” 与土地打了 22 年交道的虞东红,谈起种地的 “新” 感受滔滔不绝。2019 年时,他还靠着小型拖拉机耕作 500 亩农田;如今,8000 亩流转土地已实现 “智慧化全覆盖”:北斗导航拖拉机精准播种,智慧田管系统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飞手操控植保机巡田作业 —— 三个 “90 后” 飞手组成的团队,一天能完成 300 亩农田的精准施肥,效率是人工的 20 倍。
“明年还要引入 AI 图像识别技术,叶片发黄、虫害侵袭都能自动预警。” 虞东红的科技投入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他带领团队攻关十年的 “生态零添加大米” 今年终获成功:100 亩试验田采用有机羊粪底肥、瓢虫生物治虫,实现 “零化肥、零农药、零除草剂”,产出的大米因米香浓郁,在杭州、上海的高端超市卖到每公斤 36 元,亩收益比普通大米翻 4 倍。“科技不只提产量,更能造品牌。” 虞东红计划明年将生态种植面积扩至 500 亩,让 “华溪谷生态米” 走向更多家庭。
在台州路桥区,蔡斌斌的合作社同样尝到科技的甜头。“2021 年建社时,280 亩地靠人工插秧,忙完要半个月;现在机插一天就搞定,还能种两季。” 他指着田边的精量条播机介绍,这台 “多面手” 可播种油菜、小麦等多种作物,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 1 厘米,搭配与台州市农科院合作引进的 “台早籼 18 号” 新品种,今年亩产比去年提升 8%。“以前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宿命,现在农机化让种地成了体面活。” 蔡斌斌的合作社已带动 50 多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超 3 万元。
二、品质升级:从 “种得多” 到 “卖得好” 的跨越
浙江粮食生产的进阶,不仅体现在产量增长上,更凸显于 “质” 的突破。在诸暨市同山镇,展飞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高粱地里,沉甸甸的红穗压弯枝头,收割机驶过,饱满的籽粒落入料仓。“平均亩产 563.87 公斤,最高达 594.67 公斤,创了全省纪录!” 负责人王泉难掩兴奋。
这片高粱地的 “逆袭”,源于 “品种 + 产业” 的精准匹配。作为 “同山烧” 的核心原料,当地选育的高粱品种兼具高产与高淀粉特性,正好契合白酒酿造需求。为破解 “散户种植品质不均、销路不稳” 的难题,同山镇创新推行 “酒企 + 合作社 + 农户” 订单模式:酒企提前下达收购价,合作社提供种子与技术,农户按标准种植,收获后直接送厂酿造。“以前种高粱愁销路,现在订单在手,种多少收多少,一斤能多赚 0.8 元。” 参与种植的农户周大伯说。
如今,同山镇已建成 10 家白酒特色产业共富工坊,高粱种植面积从 3 年前的 800 亩扩至 3000 亩,带动 200 多户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 2.85 万元。“从‘卖原粮’到‘卖原料’,产业链延伸让每斤高粱的价值翻了两番。” 诸暨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陈磊解释,这种 “特色作物 + 地方产业” 的模式,正在浙江多地复制 —— 嘉兴平湖的高粱与油菜轮作田,让抛荒旱地亩均纯利达 600 元;衢州的 “吨半粮” 试验田,通过双季稻优质品种搭配,亩均收益超 4000 元。
三、共富密码: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发展” 的聚变
浙江粮食 “九连增” 的背后,是 “小农户” 与 “大市场” 的高效联结,更是 “藏粮于地” 战略的深度落地。在蔡斌斌的合作社基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的高标准农田里,灌溉水管延伸至每块田垄,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以前浇地靠经验,现在手机一点就能精准补水,每亩节水 30%,增产 10%。” 蔡斌斌说,正是这 306 万余亩高标准农田,为浙江粮食稳产提供了 “硬支撑”。
政策红利更让种粮底气十足。近五年,浙江累计投入农业 “双强” 行动资金超 200 亿元,对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最高达 30%,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20 个。“买精量条播机补了 4 万元,与农科院合作的新品种试验补了 2 万元,政策给了我们敢闯的勇气。” 虞东红算了笔账,仅科技投入补贴一项,今年就省了 15 万元。
更动人的是 “新农人” 的回归。虞东红团队的 “90 后” 飞手李阳,放弃城市 IT 工作返乡种粮:“以前觉得农村没机会,现在无人机飞手月薪过万,比坐办公室更有成就感。” 在浙江,像李阳这样的返乡青年已超 10 万人,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正在让古老的农田焕发新生。
四、行业启示:浙江模式的三重发展逻辑
浙江粮食生产的 “五年蝶变”,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一,科技与农机的 “双轮驱动” 是增产核心 —— 从智慧田管到精准播种,科技让小农户能种 “大农业”,农机化破解了 “谁来种地” 的难题;其二,品种与市场的 “精准对接” 是增值关键 —— 立足地方产业选品种,通过订单农业稳销路,让粮食从 “产得出” 向 “卖得好” 升级;其三,政策与主体的 “同频共振” 是保障基础 ——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根基,补贴政策降低创新成本,合作社让小农户抱团发展。
“粮食安全不仅是产量安全,更是品质安全、产业安全。”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继续推进粮油单产提升行动,计划 2025 年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85%,打造 100 个 “特色粮油 +” 共富工坊。
金秋的浙江田野上,收割机的轰鸣与农户的笑声交织。从科技稻田到共富工坊,从优质品种到特色产业,这片土地上正在书写的,正是中国粮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