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直播间!重庆乡村网红出圈:带火民宿、卖空柑橘,数字技术绘振兴图景
- 行业资讯
- 3天前
- 15热度
9 月 1 号,重庆广电梦界空间的副总经理刘昀,在第 3 期 “乡村网红” 市级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揭开了重庆高素质农民数字培育的新篇章。这项由市农业农村委与重庆广电集团联合发起的工程,核心就是让 “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把网上的流量,变成帮乡村振兴的实实在在的力气。
一、先说实战培训:帮大家破解 “涨粉难、卖货难” 的难题
做农产品电商,很多人都愁 “涨粉慢、卖不动、不会运营”,重庆针对这些痛点,搞了套 “又学理论又练实操” 的课程。学员们不光在课堂里学怎么写短视频脚本、怎么说直播话术这些真本事,还会去璧山遇见天河生态农庄这种田间地头,搞 “一边摘果子一边直播” 的实景教学。
綦江区的学员赵小云就有很实在的体验:“在果园里直播的时候,观众能直接看到果子挂在树上多新鲜,一下子就信得过了,下单的人自然多。”
培训里还加了些新东西,比如 AI 数字人怎么用、智慧物流云仓怎么搞,把 “找资源、做内容、卖货变现” 串成了一条线。第一期学员郑燚,他的抖音账号有一条视频播放量就有 32 万,直播间同时在线的人超 6000,柑橘订单都排到国庆节了;前两期学员一共发了 127 条短视频,直播带货的转化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2.3 倍。
现在正在搞第 3 期培训,30 个学员要在 14 天里系统学短视频创作、品牌推广这些有用的技能。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人才专班的副研究员王海燕说:“我们挑了最好的老师和基地,就是想让学员把做电商的新想法带回农村。”
二、再看培育体系:多层级发力,效果翻番
市里的培训班是小班教学,每期就 30 人,还依托重庆广电的电商直播基地,让学员从 “学本事” 到 “实际卖货” 无缝衔接。第一期学员何晓芳,搞了个 “村支书探乡村” 的账号,3 个月就吸了 8.7 万粉丝,直接带动当地民宿预订量涨了 210%;云阳有个 “小叶片” 团队,年销售额突破 3000 万元,还吸引了 82 个年轻人回村创业。
区县里也有不少新花样:潼南区搞了 “村播” 三级培训,还打造了 “潼南好品” 的特色 IP;巫山县双龙镇开了 “3 天速成班”,就算是没基础的人,学完之后单场直播最多能卖 11 万块;巴南区引导学员围绕 “乡味儿”“土特色” 做内容,有个叫 “程队长” 的账号,一条视频点赞超 50 万,带动蜂蜜销量涨了 180%。
长期帮衬的机制也没落下,靠 “线上学 + 线下集中练 + 老师一对一帮” 的模式持续发力。西南大学这些高校还通过 “头雁” 项目,给学员提供供应链对接、品牌策划这些长期支持。2024 年的 “头雁” 项目里,100 个学员系统学了直播带货和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形成了 “领头雁带大家飞” 的效果。
三、数字技术怎么改变乡村产业?看这些真例子
北碚有个 “又见柳荫”,靠短视频晒乡村的新样子,每年来的游客涨了 330%,周边农家乐的收入也翻了一番;大足有个 “最忆小橘和朋友们”,专门分享柑橘种植技术,帮着种橘户每亩地的收益提高了 35%;巫山县竹贤乡的党支部书记黄文刚,直播卖高山蔬菜,不光农产品订单涨了 200%,当地七贤寨漂流的游客量也多了 150%。
而且做内容的时候,重庆还特别注重融入正能量。比如巴南区的 “程队长”,专门拍正能量的乡村日常,一条视频就有 50 多万点赞,蜂蜜销量也涨了 180%;云阳 “小叶片” 团队的叶红梅,还拿了全国农村直播电商大赛第五名,成了国家级的讲师。这些例子都说明,网上的 “流量” 是能变成长期留住客户的 “留量” 的。
到现在,这个培育工程已经培养了快 500 个乡村网红,带动农产品卖了 1.2 亿多,粉丝总数超 3000 万。从田间地头到网上直播间,重庆正用数字技术当画笔,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画出乡村振兴的漂亮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