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邵晚稻大丰收!500 亩田创纪录,科技配合轮作让农户笑开颜

金秋时节的湖南中部,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气。10 月 11 日,新邵县坪上镇同心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得弯成了弓,阳光一照,整片稻田像翻着金色的波浪。3 台收割机在稻海里穿梭,割稻、脱粒、清选一步到位,金黄的稻谷从机器里涌出来,农户们赶紧装袋搬运,汗珠滴在稻袋上,都闪着光。

“湿稻谷一亩能收 1500 斤!晒干了也得有 1200 斤往上!” 种粮大户艾利铭拍着鼓鼓的粮袋,笑出了满脸褶子。他的 500 亩合作社稻田里,测产的人刚算完最后一组数据:随便选的 5 块田,干稻谷一亩最高能收 580 公斤,创下了这片田的历史最好成绩。而这样的好收成,正在新邵县 18.3 万亩晚稻田里一起上演。镇里的农技员陈涓估算:“今年全镇一亩地比去年多收 20 公斤以上,总共能多收近 400 万斤粮食!”

一、为啥能收这么多?科技帮晚稻 “抢时间、提质量”

这么好的收成,可不是靠运气。在艾利铭的稻田边,刚收割完的稻茬整整齐齐,秸秆已经被粉碎埋回田里。“这都是全程用机器的功劳!” 他指着远处的育秧大棚解释,往年人工育秧得等清明节之后,今年用大棚集中育苗,机器插秧的时间比往年早了一周多,收割也赶在 10 月中旬完成,刚好避开了深秋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没让稻谷烂在田里。

二、新邵县农业农村局还出了 “科技组合拳”,帮稻子长得更好

选的都是耐低温、抗倒伏的好品种,结的稻粒比普通品种多 8%;农技员每个月至少 3 次下田,教农户怎么浇水施肥、怎么用绿色方法防病虫害,喷一次药既能防虫子,又能让稻穗长得更饱满(这就是 “一喷多促” 技术)。从育秧到收割全用机器,比人工种稻效率高 5 倍,而且稻谷浪费率从 8% 降到了 2% 以下 —— 等于一亩地多保住了几十斤粮。

这和云南永胜县的高产办法不谋而合:当地也是靠机器 + 好种子,示范田一亩比普通种法多收 12.9%。网友 @农技老周说得实在:“以前种粮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这才是真的把粮食安全抓在技术上!”

三、稻子收完种油菜!“一地双收” 能多赚不少钱

更让人佩服的是农户们的 “小算盘”,稻田刚清完稻茬,翻地的机器就开进来了。“这两天就种油菜!稻茬烂在田里能当肥料,油菜的根还能改良土壤,明年水稻长得更旺。”这种 “稻子收完种油菜” 的 “稻油轮作” 模式,藏着大好处。就像贵州长顺县试过的:水稻收后种油菜,不仅土地没闲着(一年种两季),油菜秸秆埋回田里还能少用 30% 的化肥,一亩地一年能多赚 2000 多块。新邵县农业农村局说,今年全县有 10 万亩稻田要搞这种模式,“单靠种油菜,就能让农户多赚 2 个亿!”

四、不止多收粮,小稻田还撑着大民生

 

在新邵县的晒谷场上,刚晒干的稻谷堆成了小山,收粮的贩子排着长队来收。“优质稻一斤能卖 1.45 元,比普通稻贵 1 毛钱,我这 500 亩能多赚 6 万块!” 艾利铭的账本里,满是种粮的幸福感。对农户来说,是 “种粮能赚钱” 的实在获得感;对市场来说,能稳住秋冬季节的粮食供应,不怕粮价涨;对国家来说,是把 “藏粮在土地里、藏粮在技术里” 的战略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