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智慧温室种”葡萄番茄”:串收可直接吃,全年都有新鲜果!
- 农业科技
- 4天前
- 27热度
北京十月还有点冷,但一走进大兴区长子营镇的京农智慧农业示范园,扑面而来的却是暖意和生机。在6米高的连栋玻璃温室里,番茄秧顺着架子一路向上攀爬,藤蔓间挂满了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番茄,每串十来颗,紧紧挨着,像极了晶莹剔透的“红葡萄”。随手摘下一串,咬一口,汁水清甜、果肉脆嫩——这种打破传统吃法的番茄,正借着智慧农业的东风,从温室走向越来越多家庭的餐桌。
一、番茄也能一串串采摘了?

“以前种番茄,都是熟一颗摘一颗;现在这种‘串收番茄’,能像摘葡萄一样整串采下来。”技术员许连杰一边拨开藤蔓,一边笑着介绍。这种番茄不仅好看,口感也更稳定,背后靠的是种植方式的全面升级。走进温室,你会发现地上没有一寸泥土,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种植槽,里面只放少量专用基质。这种基质既能固定根系,又能精准锁住水分和养分,避免了传统土种常见的病害和营养不均问题。
更关键的是温室本身的“硬实力”:6米多高的玻璃顶棚,透光率极高,让番茄全天都能均匀晒到太阳;室内温度、湿度则由智能系统24小时调控——白天保持在25到28℃,晚上稳定在15到18℃,刚好是番茄最喜欢的“舒适区”。“番茄怕冷,以前露天种,一到冬天就歇了。现在有了这个‘恒温房’,生长期能稳稳控制在120天左右,果子大小、颜色、甜度都更一致。”许连杰说。
二、种番茄不再靠感觉,而是看数据
“现在的农业,早就不是‘看天吃饭’了,我们靠数据说话。”许连杰掏出手机,打开温室管理APP,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营养液浓度等各项指标。原来,每个种植槽旁边都装了传感器,24小时监测番茄的“生活环境”。一旦哪项数据偏离了理想范围,系统会立刻报警,技术人员就能马上调整灌溉量、通风时间,或者启动补光灯。
比如前段时间连续阴天,光照不足,系统自动开启补光设备,每天补4小时光,确保番茄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浇水施肥时,水肥一体机会根据基质湿度,精准配比营养液,每株番茄每天的用水误差不超过50毫升——差不多就是一口水的量。“以前全凭经验,现在全靠数据。”许连杰说,“人工成本降了30%,优质果率却从70%提升到了95%以上。”就连剪枝、落蔓这些高空作业,现在也能靠温室里的升降机完成,既安全又高效。
三、四季不断档,冬天也能吃上本地鲜番茄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北京的番茄大多是春种秋收,冬天想吃本地新鲜番茄,要么靠外地运,要么靠普通大棚反季种,但味道和新鲜度总差点意思。而在这里,通过“滚动种植+智能管理”,番茄实现了全年不间断供应。
“我们把种植分成6个批次,每隔20天种一批新苗,这样总有一批正在成熟,全年都能采收。”许连杰介绍。目前,示范园每平方米年产量能达到30公斤,是普通大棚的两倍多。更让人放心的是,整个生长过程在封闭环境中进行,不用打农药,采下来不用洗,直接就能吃。正因如此,这种番茄特别受超市和社区团购的欢迎。
四、一串番茄,牵出乡村发展的新路子
站在温室里,看着满架红彤彤的果实,长子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郭迎芳感慨:“这串小番茄,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她表示,镇里接下来要重点推进“引智兴农”:一方面联合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更多像串收番茄这样的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计划在示范园周边建起智慧农业培训基地,手把手教本地农户用科技种地。
其实,这一串“红葡萄”背后,藏着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变:从靠力气种地,到靠科技种地;从看天吃饭,到数据管田;从季节限制,到全年生产,对整个农业来说,这正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