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万亩基地”!梧州长洲用智能种菇+活水养鱼,智慧农业带村民稳增收

九月的广西梧州,室外热浪滚滚,气温还在30℃上下徘徊。可一走进长洲区源奇智慧农业公司的食用菌基地,画风瞬间变了——工作人员裹着轻薄羽绒服,在一排排菌架间轻手轻脚地穿梭,手里拿着小剪刀,小心翼翼地把一朵朵鲜嫩的秀珍菇、猪肚菌从菌包上剪下来,再整整齐齐装进盒子里。这“冰火两重天”的反差,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藏着当地智慧农业的巧思。​

科技让小蘑菇变“摇钱树”。“别看这间出菇房只有十来平方米,一天能采几十斤鲜菇。”技术顾问甘展维指着墙边一台闪着数据的智能控制柜,语气里透着自豪。走进菇房,只见立体架子一层叠一层,秀珍菇像撑开的小白伞,密密麻麻从菌包里钻出来,颗颗饱满、水灵灵的,看着就新鲜。这一切的关键,是那套智能环境系统。“秀珍菇讲究‘鲜’,温度一高,菇就老了、口感变差。”甘展维解释,“所以我们把菇房恒温控制在5℃左右,刚好让它们慢悠悠地长,保持脆嫩。”

不光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照也全由系统自动调节,比如菌菇呼吸需要氧气?系统自动通风补氧、空气干了?雾化喷头定时喷出细密水雾等等。“以前靠人盯着,温湿度差一点,整批菇就可能烂掉。现在靠这套系统,优质菇率稳定在98%以上。”甘展维说。

更厉害的是“空间魔术”,基地用可移动的立体种植箱,不用挖地、不用改土,直接在架子上分层种菇,空间利用率翻了好几倍。加上3000平方米的菌棒生产车间、39间标准化出菇房和现代化菌种研发中心,整个流程从菌棒制作到出菇采收,全部实现工厂化、流水线作业。

结果呢?单位产量是传统种法的7到10倍,每天能产3吨鲜菇,冷链车直发南宁、广州的超市。算下来,基地年产值能到1个亿。曾经不起眼的小蘑菇,如今真成了“金疙瘩”。而且,这份“金色收益”没关起门来独享,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00多户周边村民参与采摘、包装、运输。龙平村的李阿姨笑着说:“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采菇,一天挣150块,还能学技术,比种地强多了。”

离开菌棚,沿着田埂走到龙平村的嘉禧农场,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15亩鱼塘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的自动投料机“嗡”地启动,饲料均匀撒向水面,瞬间水花四溅——成千上万尾罗非鱼跃出水面争抢食物,银鳞闪闪,生机勃勃。

“这鱼塘以前就是个死水洼,杂草丛生,没啥用。”养殖负责人陈伟明蹲在塘边,指着不断流入的清水说,“现在我们引了活水进来,不用人工换水,鱼病少了,长得也快。”今年他们放了3.5万尾鱼苗,按目前长势,第一批就能收2万多公斤,卖20万元左右。更关键的是成本低,每公斤养殖成本只要8.4元,比传统土塘养殖便宜2块多。“我们计划一年收两批鱼,年产量3.5万公斤,收入比种水稻、玉米高两三倍。”陈伟明信心满满。

最妙的是,这种模式不占耕地,只盘活了村里闲置的坑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在长洲成了现实。其实,长洲的做法给很多地方提了个醒,乡村振兴,不一定非得搞“万亩基地”“百亿产业”。只要结合本地资源,比如有温棚条件就种菇,有坑塘活水就养鱼——再用科技做“加法”,把小产业做深、做精,同样能撑起大民生。

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跟风学艺”,有人在基地学会种菇后,回家搭起小型家庭菌棚;有人加入鱼塘管护队,从“种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智慧农业,在这里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能赚钱、能上桌、能让日子变好的好路子。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