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用AI赋能农业,让陈皮荔枝产业变智慧!

2025 年初,广西新春第一会释放了 “实干推进高质量发展” 的信号,给各地产业升级指了方向。钦州市很快响应自治区 “人工智能” 的战略安排,出台了专项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把 “AI 赋能农业仓储、生产、加工全链条” 当作突破口,打造智能公共仓、智慧农服中心、智能分选仓三个标杆项目,推动陈皮、荔枝等特色农业从 “传统种养” 向 “智慧智造” 转变。今年 9 月,当地的 “浦北陈皮智能公共仓”“桂鸟先飞滴滴打药平台” 还进入了全国智慧农业创新大赛决赛,成了广西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例子。

一、智能公共仓:让陈皮仓储不再 “看天吃饭”

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龙门镇,陈皮 “越陈越香” 的特点,以前因为仓储条件不好,没法充分发挥。散户没有恒温恒湿的存储能力,人工搬运效率低,想追溯品质也没办法。现在,广西第一个浦北陈皮智能公共仓建成了,彻底改变了这个传统产业的仓储方式。

走进智慧仓里,智能机器人沿着预设的路线自己来回走,把一批批陈皮准确送到存储区。效率比人工高 4 倍多,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仓里到处都是物联网传感器,它们和 AI 视觉感知系统组成了 “智慧防护网”,既能随时调整恒温恒湿的环境,保证陈皮陈化品质稳定,又能联动公安、保险等后台系统提醒风险,让存储安全没有漏洞。

更贴心的是,农户用微信小程序就能完成 “存陈皮”“取陈皮” 的操作。平台提供的代购、代售、代管理服务,让散户也能用到标准的仓储资源。而且,整合了产地、树龄、价格等信息的溯源资料库,让每批陈皮都有了 “身份档案”,大大提高了市场信任度。目前,一期智慧仓已经装满陈皮正常运行,成了陈皮产业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核心支撑。

二、智慧农服中心:给荔枝种植装上天眼和 “调度大脑”

灵山荔枝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前一直受 “靠经验管理、靠人干活” 的限制。现在,广西第一个智慧农服中心建成了,通过 “桂鸟 AI 飞巡 + 桂鸟先飞” 两个平台,让荔枝种植进入了 “靠数据决策” 的新时代。

“以前巡查 20 亩果园要大半天,现在无人机 10 分钟就能做完,还能准确发现虫害。” 种植户的话,说出了技术变革的力量。桂鸟飞巡系统让无人机装着高精度传感器,随时收集气象、土壤墒情、虫情等数据,结合多模态识别算法能准确预测物候期。三维数字模型还能 1:1 还原园区的地形,支持远程控制浇水施肥,巡查效率比人工高 50 倍。

而 “桂鸟先飞滴滴打药平台” 解决了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整合了全市 500 多架植保无人机和飞手资源后,农户点一下手机就能享受 “3 分钟响应、1 小时上门” 的标准服务。既解决了小农户 “找飞手难” 的问题,又避免了飞手 “接单零散” 的麻烦。

三、智能分选仓:让每颗果子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农产品分级难、卖不上高价,是特色水果进入高端市场的常见问题。钦州市盯着荔枝、百香果产业,通过建 AI 智能分选仓,让 “按质论价” 从口号变成了真的。

在钦南区百香果 AI 智能分选仓,传感器就像给果子做 “CT 扫描” 和 “人脸识别”,用 AI 算力准确检测糖度、外观、重量等指标,快速分成不同等级,一级果因为品相好进入高端超市,二级果以便宜的价格卖给普通消费者,实现了 “好果卖好价、次果不浪费” 的价值最大化。

而灵山县的荔枝智能分选生产线更高效,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糖度、色泽等无损检测,一天能处理 12.5 万公斤荔枝。不仅减少了 15%-20% 的供应成本,还创造了每年大约 1 亿元的收入。这种精准分级的方式,既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还推动前面的种植环节向 “优质优产” 转变。

四、AI 赋能的核心:找对特色产业和技术的结合点

钦州的做法,清楚说明了 “人工智能 + 农业” 的落地方法,不是简单把技术堆在一起,而是根据陈皮、荔枝等特色产业的实际问题,做到 “技术按需定制”。从仓储方面解决 “保存难、溯源差” 的问题,到生产方面解决 “管理粗、效率低” 的限制,再到加工方面解决 “分级难、卖不上高价” 的问题,AI 技术一直围绕 “提质、降本、增收” 三个目标发力。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一起发挥作用,政府通过发布实施方案明确方向,农业农村部门准确对接产业需求,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应用场景,形成了 “技术研发 - 落地试点 - 效益反馈 - 迭代升级” 的良性循环。就像广西农业农村厅说的,智慧农业的核心价值是 “用数据驱动代替经验驱动”,钦州的探索就是这个理念的真实例子。

随着这三个智慧项目的持续运行,钦州特色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这种 “找对特色产业 + 盯着关键环节 + 技术精准赋能” 的模式,不仅能让更多农产品用上 AI 技术,还能给全国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钦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