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咋帮农民变好?看山东这个村的变化就懂了!

山东乳山徐家塂村的老农民,现在多了个新身份 ,网红主播。他们坐在自家果园里,拿个手机、支个架子,就能把刚摘的苹果卖到全国各地,2024 年全村卖农产品就赚了 100 多万。可搁五年前,这村子穷得连地瓜都卖不上价。为啥变化这么大?其实是国家这六年一直推智慧农业政策,帮着农民从 “靠地里干活挣钱” 变成 “对着手机卖货挣钱”。

从 2021 年 “十四五” 规划第一次提 “智慧农业”,到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说要多用人工智能、无人机这些技术,国家靠一串政策给农业现代化搭了个 “数字架子”。这些政策不是空架子,专挑农民最头疼的 “咋种、咋卖、咋赚钱” 这三个问题,一步步从大方向落到具体咋解决上。

一、政策咋一步步变细?这六年看得明明白白

2021 年是智慧农业政策刚起步的年份。那年 3 月出的 “十四五” 规划,第一次把 “智慧农业” 写进国家发展计划里,说要让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都用上数字技术。这就像给农业发展指了条明路,以后传统种地得改成用数字技术种地。

过了两年,到 2022 年 5 月,政策开始往细了落。当时出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知道农民愁 “卖货难”,就说要搞 “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 和 “数商兴农”。就是这个政策,让徐家塂村的党支部书记陶新霞看到了希望,她带着村民开直播,把以前卖不出去的地瓜变成了网红货。这方案还说要建 “智慧农业气象平台”,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就像多了个 “天气管家”,能提前知道灾害,早做准备。

2024 年是智慧农业政策 “攻坚的一年”。这年 10 月出了两个文件,直接给了 “时间表” 和 “路线图”。一个是《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说:到 2030 年,用智能设备、大数据种地的比例(就是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要到 35% 左右;到 2035 年得超 40%。2022 年这比例才 27.6%,意思就是未来六年得再提 7.4 个百分点,差不多每 20 亩地就有 15 亩得用 “智能种法”。

同一个月还出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 年)》,更具体了,说要干 “3 大行动、8 项重点任务”,比如搞出传感器、智能农机这些关键技术,定智慧农业的标准,培养专业人才。这些办法就像给智慧农业装了 “发动机”,解决了技术和人才不够用的 “卡脖子” 问题。

2025 年一开年,政策又升级了。1 月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把 “低空技术” 算进智慧农业里。意思就是以后农民用无人机,不光能打药施肥,还能实时看庄稼长得咋样、算产量,甚至用无人机送农产品,种地要进入 “天上作业” 的时代了。

二、政策咋解决农民的真难题?这三点很实在

怕成本高?政策给补贴,技术来帮忙

苏州的政策就很实在:搞 “AI + 农业” 项目,最多能补 100 万,同一个主体最多能拿 200 万。有个合作社拿这笔钱引进了 AI 查病虫害的系统,以前 10 个人查 3 天才能看完的地,现在 1 个人用手机 APP2 小时就搞定,成本降了 60%。除了直接给钱,政策还推 “能省钱的技术”,比如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干湿自动浇水,比老办法省 30% 以上的水,每亩地一年能省 200 多块水费。

怕卖货难?政策搭平台,数字连市场

“数商兴农” 这个行动,让越来越多像徐家塂村这样的村子变好了。陶新霞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天天得在大主播直播间刷礼物求关注,现在有政策支持,村里建了 2500 平方米的直播基地,还弄了 “母爱徐家塂” 等 4 个商标,一天最多能接 8000 个订单。政策不光帮农民 “开网店”,还解决了物流、售后这些配套问题 —— 现在快递主动上门取货,忙的时候一天能拉五六车,农产品从地里到餐桌的时间少了一半。

怕效率低?政策给装备,智能提产量

现在的智慧农业装备早不是简单的拖拉机了。在江苏的智慧农场里,无人播种机一天能种 200 亩地,是人工的 20 倍;大数据系统能精准算产量,差不了 5%;连摘果子都有机器人帮忙,能认出果子熟没熟,还不碰坏果蒂。这些装备不是遥不可及的 —— 农业农村部的行动计划说了,要让国产的智能装备多推广,让普通农民也能用得上、用得起。

特别要提的是,政策还考虑到不同地方、不同人的需求:像徐家塂村这样的贫困村,重点支持直播卖货这种门槛低、见效快的事;平原地区的大农场,就推智能装备和大数据管理;山区农民,就鼓励用 “低空技术”,靠无人机解决地块散、路不好走的问题。

按农业农村部的规划,到 2030 年,我国会建成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形成技术先进、用得广、效益好的智慧农业格局。到那时候,咱们可能会看到:无人机在田里自己飞着巡查,机器人在大棚里精准干活,农民在直播间里从容卖货,大数据在后台把每个生产环节都调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