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占全国 1/5!广东深耕 “蓝色粮仓”,科技赋能耕海牧渔
- 行业资讯
- 5天前
- 22热度
“以前出海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船上的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水温、洋流,连鱼群动向都能精准定位,亩产比往年提高了三成!” 在广东湛江徐闻外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户陈海波指着甲板上的显示屏,兴奋地展示着 “耕海牧渔” 的新变化。现在,广东正用科技当笔、用生态当墨,在辽阔的海域里写 “蓝色粮仓” 建设的新篇章。
一、海洋经济总量占全国 1/5
翻开广东海洋经济的 “成绩单”,一组数据特别亮眼: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大约占全国 1/5。从 1993 年到现在,连续 30 年一直是全国第一。这片长 4114 公里的海岸线,不只是地理上的 “蓝色边界”,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 “强劲引擎”。2024 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2.8 万亿元。其中,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贡献超过 3000 亿元,成了保障粮食安全、丰富 “菜篮子” 的重要力量。
最近几年,广东把建设 “蓝色粮仓” 当成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办法。从近海养殖到远海牧场,从传统捕捞到智慧渔业,一步步把 “向海洋要食物” 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现在,在广东沿海,年产值超亿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已经有 23 个。这些牧场每年能产优质海产品近 300 万吨,差不多能给每个广东人年均提供约 20 公斤 “海味”。
二、科技驱动 “耕海”,破解 “靠天吃饭” 难题
“大海脾气不好琢磨,以前一场台风就能让一年的收成打水漂。” 回忆早年的养殖经历,珠海金湾渔民李伟有很多感慨。但现在,他所在的 “万山号” 海洋牧场不一样了。水下装了智能监测网,能实时传回水质、溶解氧的数据;无人机定期巡航,检查养殖区有没有隐患;遇到恶劣天气,自动升降式网箱能下沉到 10 米深的安全水域,尽量减少损失。
这就是广东用科技帮海洋牧场升级的例子。为了解决海洋养殖 “靠天吃饭” 的问题,广东最近几年一直加大科研投入。广东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发了 “深远海智能养殖工船”,实现了 “可移动的海上牧场”。这种工船单次能养殖大黄鱼 150 万尾,年产量超过 800 吨。广东还推广 “5G + 物联网” 养殖模式,在汕尾、阳江等地的牧场,养殖户用手机 APP 就能远程控制投饵、换水,养殖效率提高了 40% 以上。另外,广东研发的 “抗风浪深水网箱”,能抵御 12 级台风,让养殖区域从近海延伸到外海,扩大了 “蓝色粮仓” 的空间。
三、生态优先 “牧渔”,在 “用” 与 “舍” 间寻平衡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广东主动 “退” 出了近海的部分养殖区域,还实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每年投放鱼苗、虾苗超过 10 亿尾,让海洋 “休养生息”。同时,广东 “进” 军深远海,在距离海岸线 50 公里外的海域建设现代化牧场。这样做,既避开了近海生态敏感区,又利用了外海丰富的饵料资源,实现了 “生态保护” 与 “产量提升” 的双赢。
在惠州大亚湾,以前的传统养殖区现在变成了 “海洋生态公园”。周边的渔民转做休闲渔业、海产加工,年收入反而比以前增加了 20%。“以前只想着多养点,现在明白了,把海保护好,才能长久‘靠海吃海’。” 当地渔民协会会长说。这种 “生态优先” 的想法,已经贯穿在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全过程。广东严格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推行 “渔旅融合” 模式,让海洋既产出 “优质海味”,又能当 “生态景观”。
现在,广东正加快推进 “百千万工程” 与海洋牧场建设的深度融合。广东计划到 2027 年,建成 10 个国家级、50 个省级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 “粤东、粤西、珠三角” 三大海洋渔业产业带,让 “蓝色粮仓” 不只是 “装得满”,更要 “品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