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授牌!中国新增6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总数25项居世界首位!

10 月 31 日的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格外受关注。作为 FAO 成立 80 周年的重要活动,这场仪式为 2023 年以来新认定的 28 项遗产 “正名”,其中中国占了 6 项,总数一举达到 25 项,继续稳居全球第一。​

现场不仅有 14 国代表交流遗产保护经验,还举办了特色产品展览与美食品鉴:河北宽城的板栗、安徽铜陵的白姜、福建福鼎的白茶等中国遗产相关产品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国际嘉宾驻足。“这些产品里藏着中国农民的智慧,”FAO 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致辞中特别提到,农业文化遗产不是 “老古董”,而是应对气候危机、保障粮食安全的 “活经验”。​

一、中国 6 项新遗产:每一项都是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样本”​

这次入选的 6 项遗产,看似是传统农业模式,实则藏着可持续发展的 “密码”,每一项都能给当下农业发展带来启发:​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宽城的板栗树可不是随便种的 —— 当地农民沿用 “林粮间作” 模式,板栗树下种杂粮,既保水土又能多收一季粮。更绝的是 “老枝修剪” 技术,能让百年老树依然高产,现在当地板栗亩产比普通种植高 30%,还带动了近万户农户增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铜陵白姜的 “秘密” 在 “姜阁储存”:收获后放进特制的姜阁,通过通风控温让姜块保鲜 6 个月以上,既避免腐烂损耗,还能提升口感。这种传承 300 多年的技术,现在结合现代冷链,让铜陵白姜从 “本地特产” 变成全国知名的预制菜原料,种植户亩均收益超 2 万元。​

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仙居的百年杨梅林里,藏着 “立体农业” 智慧:杨梅树下养土鸡、种中药材,鸡粪当肥料,中药材固水土,形成 “树上摘杨梅、树下收药材、林间捡鸡蛋” 的循环模式。现在当地杨梅亩产值达 1.5 万元,比单纯种杨梅多赚 5000 元,还成了乡村旅游打卡地。​

此外,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靠 “疏花疏果” 技术让 300 年梨树年年丰产,春天还能办梨花节;浙江德清淡水珍珠通过 “珠蚌混养”,既产珍珠又净化水质;福建福鼎白茶则保留 “日光萎凋” 传统工艺,让茶叶带着自然香气,带动当地茶农人均年收入超 4 万元。​

这些遗产的共同点在于:不是 “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让传统技术继续创造价值 —— 既守护了生物多样性,又让农民实实在在赚到钱,这正是现代生态农业追求的 “双赢”。​

二、为何中国能成 “遗产第一国”?藏着 3 个关键经验​

中国能在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上领先,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来 “保护与活用并重” 的结果,这 3 个经验值得借鉴:​

尊重农民的 “在地智慧”​:这些遗产不是 “专家设计” 的,而是农民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比如铜陵白姜的姜阁,是当地人为应对潮湿气候发明的;仙居杨梅的种养模式,是为了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保护遗产时,中国没有搞 “一刀切”,而是让农民继续主导技术传承,确保遗产 “活” 在田间地头。​

传统技术 “嫁接” 现代需求​:福鼎白茶没有守着 “老工艺” 不变,而是结合现代人对 “健康茶饮” 的需求,开发出白茶面膜、白茶饼干等衍生品;宽城板栗则通过深加工,做成板栗仁、板栗酱,延长产业链。这种 “老智慧 + 新市场” 的组合,让遗产从 “文化符号” 变成 “增收工具”。​

政府搭台,让遗产 “走出去”​:从申请认定到后续推广,政府的角色很关键:比如为遗产地搭建电商平台,帮铜陵白姜打通预制菜供应链;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把 “老手艺” 标准化。甘肃什川古梨园能成为 4A 级景区,也离不开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 既保护了梨树,又让农民靠旅游多赚钱。​

三、农业文化遗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对普通农户、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来说,这些遗产的价值不止于 “荣誉”,更有实实在在的参考意义。农户可以学习 “循环种养” 思路,比如在果园里养禽、种耐阴作物,不额外占地就能多增收;传统储存、加工技术成本低、效果好,适合小规模种植户。​地方政府打造 “遗产 IP” 是条好路子,把遗产地变成文旅景点,结合采摘、美食节带动乡村旅游,让 “文化价值” 转化为 “经济价值”。​

FAO 总干事屈冬玉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中国 25 项遗产的实践证明,传统农业不是 “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能为现代农业提供智慧的 “宝库”。未来,只要继续做好 “保护、活化、传承” 这篇文章,这些 “老祖宗的智慧” 还能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