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羊三抓三保怎么做?实用措施全解析,保健康、促出栏!
- 养殖技术
- 1天前
- 7热度
秋季是羊群一年中恢复体况、蓄积营养、繁育后代和准备越冬的关键时期。此时气候由热转凉,牧草丰盛、营养丰富,羊只食欲旺盛,增膘复壮效果显著。若管理得当,可实现“秋肥、冬壮、春活、夏壮”的良性循环;反之,则易导致冬春掉膘、流产、疫病甚至死亡。为科学指导秋季羊群管理,全国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总结出“三抓三保”核心措施——即抓秋膘保胎、抓防疫保健康、抓管理保越冬。那么,秋季养羊三抓三保措施该如何进行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一、抓秋膘保胎:夯实营养基础,保障繁殖成效
秋季是母羊配种和妊娠初期的关键阶段,也是羔羊断奶后快速生长的黄金期。充足营养不仅关系到母羊受胎率与胎儿发育,更直接影响羔羊成活率与来年生产性能。
1.科学放牧与补饲结合
充分利用秋季天然草场资源,实行早晚放牧、中午归圈,避免露水草和霜打草引发腹泻。对妊娠母羊、哺乳羔羊及种公羊,应额外补饲精料:
妊娠母羊(配种后30–90天):每日补饲混合精料0.3–0.5公斤,含16%–18%粗蛋白,搭配优质青干草;
断奶羔羊:每日补饲0.2–0.3公斤羔羊专用料,促进瘤胃发育;
种公羊:配种期每日补饲0.5–0.8公斤高蛋白精料,保障精子质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示范牧场实施“放牧+精准补饲”模式,秋季母羊受胎率达92%,较传统放牧提高15个百分点。
2.分群饲养,精准供给
按性别、年龄、生理阶段(空怀、妊娠、哺乳、育肥)分群饲养,避免强弱争食,确保每只羊获得均衡营养。尤其对妊娠后期(90天后)母羊,需逐步增加营养,为胎儿快速发育做准备。
二、抓防疫保健康:筑牢疫病防线,降低冬春风险
秋季气温多变、昼夜温差大,羊群易受应激,是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高发期。此时集中免疫,抗体水平高、保护期长,可有效覆盖冬春高风险期。
1.强制免疫与程序化接种
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2024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要求,完成以下疫苗接种:
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肌肉注射;
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1月龄以上羊只免疫,免疫期3年;
羊痘:山羊痘活疫苗,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
传染性胸膜肺炎:根据区域流行情况选择灭活苗或弱毒苗。
2.驱虫与药浴
秋季是体内寄生虫(如捻转血矛线虫、肝片吸虫)和体外寄生虫(蜱、螨、虱)的高发期。应在9–10月集中开展一次全面驱虫:
体内驱虫: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按体重精准给药;
体外药浴:用0.1%–0.2%敌百虫溶液或菊酯类药液进行药浴,预防疥螨与虱害。
全国畜牧总站建议:“秋季驱虫应‘先驱后免’,避免寄生虫削弱免疫应答”。
三、抓管理保越冬:优化设施与储备,提升抗寒能力
冬季严寒、饲草短缺是羊群生存的最大挑战。秋季必须提前做好越冬准备,从圈舍、饲草、水源三方面筑牢保障。
圈舍修缮与保暖准备:检查羊舍墙体、屋顶、门窗,修补漏风漏雨处;地面铺设15–20厘米厚垫草(麦秸、玉米秆等),保持干燥;高寒地区可加装塑料暖棚或挡风帘,确保舍内温度不低于0℃。
饲草饲料储备:按每只成年羊每日需3–4公斤干草计算,提前储备足量越冬饲草。推广“青贮+干草+精料”组合模式,利用秋收秸秆(玉米、花生秧)制作青贮或氨化饲料;储备优质苜蓿干草、燕麦草等;预留妊娠后期及产羔期专用精料。
水源保障与饮水管理:确保饮水清洁、不结冰。北方地区可安装电热饮水槽或每日定时供温水,避免羊只饮用冰水引发胃肠疾病。
四、结语
养羊的 “三抓三保”,不只是秋天用的技术顺口溜,更是一整年管羊的核心思路。具体来说,这 “三抓” 各有门道:抓秋膘,就是让羊在秋天多吃点、长壮点,为后面配种繁殖攒足劲儿;抓防疫,就是按时打疫苗、做好消毒,给羊的健康搭起一道保护墙;抓管理,就是把日常喂料、圈舍打扫这些小事做细,为羊安全过冬铺好路。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北方牧区秋季肉羊营养调控与繁殖性能研究》,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锡林郭勒综合试验站,2023
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