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平菇幼菇为何大量死亡?四大主因与科学应对策略全解析

种平菇的老乡都知道,平菇是咱身边最常见的食用菌 —— 它长得快、不挑环境,种下没多久就能收获,卖钱也实在,所以不少菇农都愿意种。可一到夏天高温的时候,好多种植户就犯了难:明明菌袋都正常冒出小菇蕾了,可等幼菇长到 1-3 厘米,麻烦就来了 —— 要么蔫头耷脑没精神,要么发黄变干,严重的还会烂在菌袋上,最后整批菇都白忙活了。这不仅让菇农亏了菌袋、人工这些本钱,连接着种菇的信心都受影响。那为啥一到高温天,平菇幼菇就容易大量死呢?接下来,我就结合农技员跑基地的实操经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还有示范基地的种菇案例,把高温导致幼菇死亡的四个核心原因讲明白,再给大家说些能落地的防控办法,帮大伙儿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一、温度超限:打破平菇生理耐受阈值

平菇属中低温型食用菌,其最适出菇温度为15℃~22℃。当环境温度持续高于25℃,尤其是超过28℃时,菌丝活力显著下降,子实体分化受阻。而幼菇阶段对高温尤为敏感——此时细胞分裂旺盛、蒸腾作用强,若棚内温度达30℃以上,幼菇体内水分迅速蒸发,代谢紊乱,极易出现“烧菇”现象:菇体发黄、萎缩、干瘪,最终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菇农误以为“只要菌丝能长,就能出菇”,忽视了子实体形成对温度的更高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团队在河南驻马店的对比试验显示,在日均温29℃条件下,平菇幼菇死亡率高达76%,而出菇量仅为适温条件下的23%。

解决方案在于主动控温。可采用遮阳网(遮光率70%以上)、棚顶喷淋降温、早晚通风、地下井水喷雾等方式降低棚内温度。有条件者可安装湿帘-风机系统,将出菇棚温度稳定控制在24℃以下。

二、湿度失衡:高湿闷热诱发生理障碍

平菇出菇期需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然而在高温季节,若仅片面追求高湿而忽视通风,极易形成“高温+高湿+低氧”的闷热环境。这种条件下,幼菇呼吸作用受抑,二氧化碳积累,导致细胞窒息;同时,高湿环境为细菌和霉菌滋生提供温床,幼菇基部易发生软腐或褐变。

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农户在高温天频繁喷水降温,却未同步加强通风,结果棚内湿度长期维持在98%以上,加之温度高,形成“蒸笼效应”,幼菇如同被“闷死”。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立新指出:“夏季平菇管理,宁可稍干勿过湿,关键在于‘动态平衡’——喷水后必须及时通风排湿”。

建议采用“少量多次、雾化喷水”方式,并配合定时通风。例如,每日上午9点、下午4点各喷雾一次,每次持续3~5分钟,随后开启侧窗或排风扇通风15~20分钟,确保湿而不闷。

三、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累积抑制发育

平菇子实体对二氧化碳浓度极为敏感。当棚内CO₂浓度超过1000 ppm时,幼菇菌柄会异常伸长、菌盖难以展开,形成“大脚菇”;若浓度持续高于2000 ppm,则直接导致幼菇停止生长并死亡。高温季节,菇棚为降温常紧闭门窗,加之菌丝呼吸和幼菇代谢旺盛,CO₂极易累积超标。

在江苏盐城某平菇合作社的案例中,技术人员通过便携式CO₂检测仪发现,午后棚内CO₂浓度高达2800 ppm,同期幼菇死亡率达60%以上。经调整通风策略(每2小时强制通风30分钟),3天后CO₂浓度降至800 ppm以下,新现幼菇成活率显著提升。

因此,高温期必须建立“定时+对流”通风机制。可安装定时器控制排风扇,或采用“南窗进风、北窗排风”的自然对流布局,确保空气持续交换。

四、菌种不适配:忽视品种的耐热性差异

并非所有平菇品种都适合高温季节栽培。传统广温型品种(如“白平菇831”)在25℃以上即表现不佳,而耐高温品种(如“夏平1号”“苏平6号”)可在28℃~32℃正常出菇。许多农户为节省成本,全年使用同一菌种,导致夏季出菇失败。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强调:“夏季平菇栽培,品种选择是第一道防线。应优先选用经国家认定的耐高温、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

目前,国内已审定多个耐高温平菇品种。例如,“夏丰2008”在30℃下仍能形成正常子实体,幼菇成活率超85%(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食用菌主推品种目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议种植户根据当地夏季平均气温,提前向正规菌种厂咨询并选用适配品种。

五、综合解决方案:构建“温-湿-气-种”协同管理体系

解决高温平菇幼菇死亡问题,不能依赖单一措施,而需构建“温度调控、湿度管理、通风优化、品种适配”四位一体的协同管理体系。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时间避让:在极端高温期(日均温>30℃)暂停催蕾,待气温回落再进入出菇管理;

设施改造:加装遮阳网、喷淋系统、排风扇,有条件的可建设半地下式菇棚;

精准管理:每日监测温湿度与CO₂浓度,建立管理日志;

品种更新:每年春季即规划夏季用种,提前预订耐高温菌种。

六、结语

高温导致平菇幼菇死亡,表面是气候问题,实质是管理技术与生态认知的缺失。只有深入理解平菇的生理特性,尊重其生长规律,并结合现代设施与适配品种,才能在炎炎夏日实现稳产高产。对于广大菇农而言,转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主动应用科学管理手段,不仅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必要之举,更是迈向专业化、可持续食用菌生产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耐热品种的持续选育与智能环控技术的普及,平菇夏季栽培的“瓶颈”必将被彻底打破。

权威参考来源:

资料来源:《盐城市食用菌夏季安全生产技术示范报告》,盐城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

资料来源:《山东夏季平菇高产稳产技术要点》,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4年

数据来源:《高温胁迫对平菇子实体发育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23年

权威出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2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