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 “土地革命”:榆中盐碱地变身稻蟹田,成流域改良示范样本!

9 月底的兰州市榆中县青香蒲高原水稻研究基地,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稻浪。俯身细看,浑浊的稻田水里,青灰色的河蟹正缓慢爬过稻根,不时吐出细小气泡 —— 这片生机勃勃的 “鱼米之乡” 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 7 年前的模样:那时这里是连片的盐碱地,地表泛着白花花的盐霜,别说种庄稼,连耐旱的杂草都稀疏可数。​

“今年水稻亩产预计能到 500 公斤,河蟹亩产也有 20 公斤,算下来一亩地收益比单纯种玉米高 3 倍!” 基地负责人、返乡青年张彤踩着田埂穿梭在稻田里,手里攥着刚收割的稻穗,籽粒饱满得能攥出米香。这场 “盐碱地逆袭记” 的背后,是他联合 3 所科研单位,历经 7 年摸索出的 “盐碱地改良 + 稻蟹共生” 技术,不仅让废弃土地重获生机,更闯出了黄河流域盐碱地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榆中县地处黄河上游,部分地块因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加上蒸发量大,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最严重的时候,村里 100 多亩地,能种的不到 20 亩,剩下的全是‘白茬地’,浇水后地表结一层硬壳,锄头都挖不动。” 当地老农户王大爷回忆,过去这些盐碱地要么荒着,要么勉强种点小麦,亩产不足 200 公斤,“种一年亏一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这也是张彤 2017 年返乡时看到的景象。彼时他刚从外地农业企业辞职,看着家乡大片闲置的盐碱地,心里犯了嘀咕:“黄河水就在旁边,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地改好?” 但初步尝试就遇了挫 —— 他试着种玉米,种子撒下去十几天没出苗,挖开土一看,根系全被盐碱化的土壤 “烧” 黑了。“后来才知道,这里土壤 pH 值超过 8.5,含盐量高达 0.6%,远超农作物耐受极限,常规种植根本行不通。”​

​“单打独斗不行,得找专家帮忙!” 碰壁后的张彤,先后联系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最初的两年,科研人员带着仪器扎根基地,每天测土壤、查水质,光是土壤样本就取了 300 多份,终于摸清了当地盐碱化的 “病根”:一是地下水位高导致盐分上移,二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量身定制了 “三步改良法”:第一步挖渠排碱,在田块周围挖 1.5 米深的排碱沟,把地下咸水导出去,同时引黄河水灌溉 ——“黄河水含盐量低,能稀释土壤里的盐分,灌溉一次能让表层土壤含盐量降 0.1%”;第二步增施有机肥,每亩撒 2 吨腐熟的羊粪、秸秆,既提高土壤有机质,又能吸附盐分,改善土壤结构;第三步选种耐盐品种,引进 “盐稻 10 号” 等耐盐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含盐量 0.3% 的土壤里仍能正常生长。​

但改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9 年夏天,一场暴雨导致排碱沟堵塞,土壤盐分反弹,刚冒芽的水稻全蔫了。“当时心都凉了,好在专家连夜赶来,指导我们加挖临时排沟,还补喷了抗盐叶面肥,总算保住了一半苗。” 张彤说,正是这些 “实战教训”,让技术方案越来越完善,到 2021 年,基地土壤含盐量终于稳定在 0.2% 以下,达到水稻种植标准。​

“光改良还不够,得让土地能赚钱!”2022 年,在专家建议下,张彤尝试在稻田里套养河蟹,没想到竟实现了 “1+1>2” 的效果。河蟹喜欢吃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每亩稻田养 200 只河蟹,就能减少 80% 的除草、除虫工作量,不用打农药;而河蟹爬动时会松土,排泄物还能当肥料,让水稻根系更发达,“去年试验田水稻亩产比单纯种稻高 50 公斤,河蟹还卖了 120 元 / 公斤,一亩地多赚 2000 多块”。​

如今走进基地,能看到田埂上立着 “稻蟹共生” 的标识牌,稻田边搭着暂养池,收获的河蟹在这里暂养一段时间后,直接销往兰州、西安的餐馆。“现在周边有 12 户农户跟着我们种,去年最高的一户一亩地赚了 6000 元,比以前种玉米翻了 3 番。” 张彤说,今年基地还引进了稻渔综合种养物联网设备,通过手机就能监测水温、溶氧量,精准控制河蟹投喂量,“科技让生态种养更省心,效益也更稳定”。​

榆中基地的成功,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数据显示,我国黄河流域盐碱地面积超 3000 万亩,其中不少地块与榆中情况相似 —— 有水源但土壤盐碱化严重。“‘盐碱地改良 + 生态种养’的模式,既解决了土地废弃问题,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双赢,这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 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李玲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