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田养小龙虾如何实现高产?五大关键技术解锁 “一田双收”!
- 养殖技术
- 7天前
- 26热度
对种藕或养虾农户来说,“藕虾共作” 是双赢好模式 —— 莲藕能给小龙虾遮阴藏身、避天敌,小龙虾则吃藕田残饵、害虫,排泄物还能肥藕,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近年这模式在湖北、江苏等水产大省快速推广,亩均综合收益超 5000 元,比单种藕或单养虾更划算。但不少养殖户因技术不足,常遇小龙虾逃逸、莲藕减产、虾病频发等问题,白忙活没赚钱。接下来结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规范、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成果及国家级示范区经验,讲清藕虾共作高产的五大关键技术,给农户可操作指南,帮大家发挥模式优势多赚钱。

一、田间工程改造:筑牢防逃与生态基础
藕田养虾的前提是进行标准化田间改造。首先,需在田块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4米,深1.2~1.5米,坡比1:2~1:3,便于小龙虾活动与夏季避暑。环沟面积占总面积10%~15%为宜,既保障虾产量,又不影响莲藕主产区。
其次,必须建设牢固防逃设施。田埂应加高至0.8~1.0米,夯实防渗;进排水口安装40~60目双层筛绢网;田埂四周用硬质塑料板或钙塑板围成防逃墙,高度50厘米,入土20厘米,顶部向内折角15度,有效防止小龙虾雨天逃逸。
此外,进排水系统应独立设置,做到“高进低排”,避免交叉污染。江苏省滆湖地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通过标准化改造,小龙虾逃逸率由改造前的30%降至2%以下,亩产稳定在120公斤以上(资料来源:《江苏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汇编(2023年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二、科学投放苗种:把握时间、密度与质量
苗种投放是决定产量的关键环节。小龙虾苗种应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无病无伤的优质苗。推荐投放时间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此时水温稳定在15℃以上,利于虾苗适应与摄食。
投放密度需根据藕田条件灵活调整:若以莲藕为主、小龙虾为辅,亩放规格2~3厘米虾苗4000~6000尾;若追求虾藕均衡收益,可放6000~8000尾。切忌盲目高密度投放,否则易导致饵料不足、自相残杀、病害暴发。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傅洪拓研究员强调:“藕田养虾应坚持‘早放、足量、优质’原则,避免5月后投放高温苗,否则成活率低、生长周期短”(资料来源:《小龙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指南》,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22年)。
三、水肥协同管理:兼顾藕长与虾养
莲藕与小龙虾对水质要求存在差异,需通过精细管理实现平衡。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0~8.5,溶解氧≥4 mg/L。夏季高温期每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1/3,避免大排大灌。
施肥方面,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如鸡粪、牛粪),亩施1000~1500公斤,禁止使用未腐熟粪肥,以免发酵耗氧致虾死亡。追肥应选用小龙虾安全的复合肥或生物有机肥,避免使用碳酸氢铵等刺激性化肥。莲藕封行后,可通过补充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分解残饵与有机质。
在湖北洪湖市“藕虾共作”万亩示范区,通过“有机肥+微生物调水”模式,莲藕亩产达2500公斤,小龙虾亩产130公斤,化肥使用量减少40%(数据来源:《洪湖市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报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
四、精准投喂与病害防控:保障健康生长
虽然藕田中天然饵料丰富,但仍需人工补充投喂。小龙虾为杂食性,可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30%)、豆粕、麦麸、小杂鱼等。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5%,早晚各一次,以2小时内吃完为度。夏季高温期减少投喂,避免残饵腐败。
病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用生石灰(10~15公斤/亩)或聚维酮碘消毒水体;严禁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等对虾高毒农药。若莲藕发生病虫害,应选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并在施药前加深水位,施药后及时换水。
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明确规定,藕虾共作田块禁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渔药与农药,确保水产品安全(权威出处:《SC/T 1135-2019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五、适时捕捞与轮茬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
小龙虾生长快、繁殖力强,需及时捕捞,避免密度过高导致规格偏小。一般4月下旬开始用地笼捕捞,捕大留小,持续至6月底莲藕封行前结束。此阶段小龙虾价格高,可实现“错峰上市、优质优价”。
7~9月为莲藕生长盛期,小龙虾活动减少,可保留部分种虾用于翌年繁殖。10月莲藕采收后,可清塘消毒,重新投放亲虾或虾苗,开展第二轮养殖,实现“一年两季”或“两年三收”。
在安徽六安市裕安区藕虾共作基地,通过“4月投苗、5–6月捕虾、7–10月养藕、11月清塘”的轮茬模式,年亩均综合收益达6200元,较单一种藕提高2.3倍(资料来源:《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典型案例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
六、结语
藕田养小龙虾并非简单“一放了之”,而是需要系统规划、精细管理的复合型农业技术。只有在田间工程、苗种选择、水肥调控、病害防控与收获策略五大环节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藕稳产、虾高产、生态好、效益高”的目标。随着国家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持续支持与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藕虾共作正从传统经验走向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对于广大种养户而言,掌握核心技术、遵循生态规律,是迈向高质量农业与可持续增收的关键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