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番茄着色不良原因有哪些?该如何正确解决番茄着色不良?
- 种植技术
- 6天前
- 23热度
种大棚番茄的老乡清楚,番茄是设施蔬菜 “主力军”,果实颜色直接影响卖价:红得均匀鲜亮的很抢手,颜色差的再好吃也难卖高价。但冬天不少日光温室或大棚农户犯愁:番茄长够个头、该成熟了,却迟迟转红,要么青黄不均、要么局部发白、要么整体灰蒙蒙,没 “卖相”。这会让番茄没市场竞争力,卖价大降,比别人少赚不少。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接下来结合农技员一线经验、科研数据和示范园区案例,讲清冬季番茄着色差的四大主因,再给一套可实操的促色办法,帮大家种出靓色好番茄、多赚钱。

一、低温抑制:打破番茄红素合成的生理阈值
番茄果实着色依赖于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积累,而这两类色素的合成对温度极为敏感。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合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当棚内日均温低于12℃时,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若夜间温度长期低于8℃,几乎完全停止合成,导致果实“僵而不红”。
尤其在北方冬季,夜间保温不足或寒潮来袭时,棚温骤降,即使白天光照充足,也无法弥补低温造成的色素合成障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试验数据显示,在连续5天夜间温度低于6℃的条件下,番茄果实红素含量仅为适温组的28%,着色指数下降62%(数据来源:《低温胁迫对设施番茄果实色素代谢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22年)。
解决之道在于精准控温。建议白天维持棚温22℃~25℃,夜间不低于10℃。可通过加厚保温被、棚内增设二道幕、使用暖风机或地热线等方式提升夜温。值得注意的是,昼夜温差过大(如白天30℃、夜间5℃)同样不利着色,应避免“忽高忽低”的温度波动。
二、光照不足:削弱光合产物与色素前体供应
冬季日照时间短、强度弱,加之雾霾、阴雪天气频发,导致棚内光照严重不足。番茄红素的合成前体——类胡萝卜素,依赖光合作用提供的碳骨架与能量。当光照强度低于番茄光补偿点(约15000 lux)时,光合速率下降,糖分积累减少,直接影响色素合成效率。
实地调研发现,部分老旧温室因棚膜老化、灰尘覆盖或结构遮光,棚内透光率不足50%,果实着色普遍延迟7~10天。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刘志刚指出:“冬季番茄管理,‘保光’与‘保温’同等重要。清洁棚膜、合理密植、及时整枝,都是提升光能利用率的关键措施”(资料来源:《河北省冬季设施番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指南》,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增强光照:定期擦拭棚膜;选用高透光长寿膜;在后墙张挂反光幕;阴天时可配合使用植物补光灯(红蓝光比例3:1),每日补光2~3小时,可显著促进转色。
三、氮钾失衡:营养供给偏离果实发育需求
进入转色期后,番茄对氮素需求下降,而对钾、钙、镁等中微量元素需求上升。若此时仍大量追施高氮肥料,会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抑制果实糖分积累与色素合成,出现“青肩果”或“绿背果”。
同时,钾元素是调控糖分向果实转运的关键因子。缺钾时,果实糖度低,番茄红素合成受阻。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科学施肥技术规范》明确指出,番茄转色期应控制氮肥,增施高钾型水溶肥(如N-P₂O₅-K₂O比例为10-5-30),并配合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螯合钙,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权威出处:《NY/T 496-2023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在山东寿光某番茄合作社的对比试验中,转色期采用高钾肥管理的棚室,果实7天内转色率达90%,而常规施肥组仅为65%(资料来源:《寿光市设施番茄提质增效技术示范总结》,寿光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
四、栽培管理不当:疏果与留果策略影响着色效率
部分种植户为追求高产,单穗留果过多(如6~8个),导致养分分散,果实间竞争激烈,小果、弱果难以获得足够营养,着色缓慢甚至停滞。此外,下部老叶未及时摘除,不仅遮挡光照,还消耗养分,进一步削弱果实转色能力。
科学的疏果标准为:大果型品种每穗留3~4果,中果型留4~5果,确保果形均匀、营养集中。同时,在果实进入转色期后,可适度摘除果穗下方1~2片老叶,改善通风透光,但切忌一次性打叶过多,以免削弱光合能力。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团队建议:“冬季番茄应坚持‘以果定叶、以质定产’原则,合理调控负载量,是保障着色均匀、提升商品率的基础”(资料来源:《设施番茄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3年)。
五、综合促色方案:构建“温-光-肥-管”四位一体技术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冬季番茄着色不良问题,需建立系统化管理思维:
温度调控:确保夜温≥10℃,避免低温胁迫;
光照优化:清洁棚膜、张挂反光幕、必要时补光;
营养调整:转色期停用高氮肥,改施高钾肥+中微量元素;
精细管理:合理疏果、适度打叶、保持植株健壮。
六、结语
冬季番茄着色不良,表面是果实外观问题,实质是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的系统性挑战。只有尊重番茄的生理规律,科学协调温、光、水、肥、气等要素,才能在低温寡照的冬季实现“红艳饱满、优质优价”。对于设施蔬菜种植者而言,从“经验种植”转向“数据驱动+技术集成”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应对季节性难题的有效路径,更是迈向高质量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智能环控与绿色栽培技术的普及,冬季番茄的“红”将不再成为难题,而成为品质与效益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