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生弱小仔猪成活率的具体方法?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初生弱小仔猪始终是影响猪场成活率与经济效益的关键短板。这类仔猪虽仅占新生群体的10%–15%,但其死亡率却高达50%以上,远超正常仔猪。若仅采取“顺其自然”或粗放管理,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拉低整窝均匀度,影响后续育肥效率。那么,提高初生弱小仔猪成活率的具体方法有哪些?该如何应对呢?

一、弱小仔猪为何难活?三大生理缺陷是致命短板

体温调节能力极差:体脂储备少、体表面积相对大,出生后若环境温度低于34℃,体温会迅速下降。当直肠温度跌破34℃,心跳减缓、吮乳无力,迅速陷入“低温→低血糖→昏迷→死亡”的恶性循环。

能量储备严重不足:正常仔猪出生时肝糖原可维持12–18小时,而弱小仔猪往往不足6小时。若未在出生后6小时内摄入足量初乳,极易因低血糖而衰竭。

被动免疫几乎为零:仔猪出生时无抗体,完全依赖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建立免疫屏障。弱小仔猪因吮乳能力弱,常错过“出生后6小时”这一免疫黄金窗口,对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高度易感。

弱小仔猪的死亡,本质不是“病死”,而是“冻死、饿死、弱死”。真正的抢救,不在于打多少针,而在于快速复温、精准补能、强制免疫。

二、提高成活率的五大核心措施

1.精准识别,分类处置

识别标准:体重<1.0公斤;四肢软弱、无法站立或站立不稳;呼吸微弱、叫声低沉或无声;皮肤苍白、发凉或发绀。

分类处理:可救型,有呼吸、有反应,立即转入弱仔护理区;濒死型,无呼吸、无角膜反射,人道处理,避免无效投入。

2.快速复温:打破“低温陷阱”

第一步:擦干体表,用洁净干毛巾迅速擦净羊水,减少蒸发散热;

第二步:专用保温设备,将弱小仔猪放入34–36℃的保温箱或电热板区域,避免直接接触热源以防烫伤;

第三步:持续监测,每30分钟测量直肠温度,目标在2小时内恢复至37℃以上。切勿将其直接放回产房(通常仅25℃),否则复温失败。

3.强制补能:阻断低血糖危机

优先使用母猪初乳:挤取母猪产后前3天的初乳,用小注射器或软管每2小时灌服10–15 mL,确保6小时内总摄入量≥40 mL;

初乳替代品备用:若初乳不足,选用含免疫球蛋白、乳糖与脂肪的专用初乳粉,严禁使用牛奶或普通奶粉;

补充葡萄糖:在初乳中添加5%葡萄糖,或单独灌服10%葡萄糖溶液5 mL,快速提升血糖水平。

4.强化被动免疫:筑牢第一道防线

保障初乳质量:母猪产前应完成大肠杆菌、流行性腹泻等疫苗免疫,提升初乳抗体滴度;

人工辅助吮乳:对能站立但吮乳无力的仔猪,人工引导其含住乳头,辅助吸吮;

必要时注射IgG:在兽医指导下,对高风险弱小仔猪注射商品化免疫球蛋白制剂。

5.精细化持续护理:关键72小时不松懈

设立弱仔专属护理区:配备保温灯、电热板、干净垫料,避免与健康仔猪竞争乳头;

定时喂养与观察:前24小时每2小时喂一次,之后逐步延长至3–4小时;记录采食、排便、体温变化;

防压防踩:使用产房防压杆或护栏,防止母猪翻身压伤弱小仔猪;

逐步过渡:待弱小仔猪体重达1.2公斤、能自主吮乳后,再缓慢回归母猪身边。

三、源头防控:减少弱小仔猪产生的根本之道

优化母猪妊娠后期营养:妊娠85–114天增加能量与优质蛋白供给,促进胎儿均匀发育;补充维生素E、硒、叶酸,改善胎盘功能。

科学接产与助产:缩短产程,减少胎儿宫内缺氧;对难产母猪及时干预,避免新生仔猪窒息或损伤。

遗传与管理双轮驱动:淘汰连续产弱小仔猪的母猪;选择产仔均匀度高、泌乳性能好的公猪精液。

四、结语

在行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不放弃每一头弱小仔猪” 已不仅是人道关怀,更是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体现。一头成功救活的弱小仔猪,未来可带来数百元的经济回报;而一套成熟的弱仔护理流程,更能提升整个猪场的生产稳定性与员工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