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纯放养”反而少下蛋?有机认证与高产蛋率如何兼得?专家给出双赢方案!
- 养殖技术
- 4天前
- 21热度
在消费者对“土鸡蛋”趋之若鹜的今天,许多养殖户效仿“山上放养、不喂饲料”的模式,追求“纯天然”标签。然而,现实却常令人困惑:鸡是“土”的,蛋却下得少——如浙江永康养殖户赵鑫杰所遇困境,2000只放养土鸡,平均每只每周仅产1枚蛋,远低于正常水平(3–5枚/周)。他坦言:“想通过有机认证卖高价,又怕喂饲料失去‘土’的身份,陷入两难。”本文将依据国家《有机产品标准 第1部分:生产》(GB/T 19630.1-2019)及金华市畜牧兽医局等一线专家建议,结合成功案例,系统解析“有机土鸡高产蛋率”的科学路径,帮助养殖户破解“认证”与“效益”的双重难题。

一、误区澄清:有机认证≠“完全不喂料”
许多养殖户误以为“有机土鸡”必须“只吃虫草、不沾人工饲料”。实则不然。国家标准明确允许使用有机认证的饲料原料。根据《GB/T 19630.1-2019》第5.4.2条:“有机 poultry 可饲喂有机来源的谷物、豆类、昆虫蛋白(如蚯蚓、黑水虻幼虫)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添加剂、转基因饲料及抗生素。”这意味着,喂有机玉米、有机豆粕、人工养殖的蚯蚓或蝇蛆,不仅不违规,反而是提升产蛋率的关键。
金华市畜牧兽医局研究员吴春金指出:“完全靠野外觅食,营养根本不够。一只产蛋母鸡每天需18–20克粗蛋白,而野外虫草通常只能提供8–10克,缺口巨大。”
二、科学补饲:三类有机高蛋白饲料,安全又高效
“有机土鸡不是‘野生散养’就完事了,关键是给母鸡‘补对营养’!” 金华市畜牧兽医局研究员吴春金的解读,给赵鑫杰和养殖户们指了明路。结合有机认证标准和土鸡生理需求,他给出了 3 个可落地的方案:
补蛋白质:“母鸡下蛋需要大量蛋白质,野外的虫子不够吃,就得人工补‘活蛋白’!” 吴春金强调,蚯蚓、苍蝇蛆属于 “有机饲料范畴”,只要是人工养殖、没喂过化学添加剂,就不影响有机认证,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 60% 以上,比普通豆粕还管用。
补 “有机能量”:“光有蛋白质不够,还得有能量!” 吴春金解释,土鸡下蛋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野外的草籽、野果不够稳定,尤其是秋冬季节,必须补充有机能量饲料。他建议赵鑫杰这样搭配,采购经过有机认证的玉米,用粉碎机打成小颗粒,每天傍晚喂一次,每只鸡 15-20 克。“傍晚喂能让鸡在夜间储存能量,第二天更容易下蛋,而且玉米是天然能量源,不违反有机标准。”
调 “环境节奏”:“除了喂,环境也很关键!” 吴春金发现,很多有机养殖户忽略了 “产蛋环境”—— 土鸡在野外随便下蛋,不仅容易丢蛋、被蛇虫咬,还会因为 “找窝难” 减少下蛋。他给赵鑫杰提了个简单办法,用木板钉成 40 厘米 ×30 厘米 ×30 厘米的箱子,里面铺一层干燥的稻草或松针,挂在离地面 50 厘米高的树干上,避免受潮。每个棚子放 3-5 个窝,门口挂块布遮光。“这样不仅能减少丢蛋,还能让母鸡形成‘固定下蛋习惯’,产蛋更规律。”
三、实操避坑:有机土鸡补饲,这 3 件事千万别做!
“补饲不是‘随便加’,得守住有机认证的红线!” 吴春金特别提醒,很多养殖户因为操作不当,导致认证失败,总结了 3 个常见坑:
别用 “非有机” 原料:比如普通玉米、豆粕,哪怕只加 10%,也会影响有机认证,必须采购带 “有机证书” 的原料,保留采购凭证;
别喂 “抗生素或激素”:有些养殖户为了防病害加抗生素,或想催蛋加激素,这些都是有机认证的 “禁区”,一旦检测出,直接取消认证;
别 “过量补饲”:补饲量不能超过土鸡食量的 30%,不然土鸡会变懒,不爱野外觅食,反而影响肉质和健康,“补饲是‘补充’,不是‘替代’野外觅食”。
赵鑫杰听了建议后,已经开始搭建蚯蚓养殖箱,“先试 200 只鸡,要是产蛋率能提上来,就全棚推广,再结合我的专业做品牌,肯定能打开市场!”
四、有机养殖,科学平衡喂养是关键
赵鑫杰的难题,其实反映了很多有机养殖户的误区:以为 “不喂饲料、全靠野生” 就是有机,却忽略了 “动物营养需求”。其实有机养殖的核心,是 “不使用化学合成添加剂”,而不是 “放弃科学管理”—— 就像人要均衡饮食,土鸡下蛋也需要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的合理搭配,光靠野外觅食,营养不够全面,产蛋率自然上不去。
眼下正是秋冬季节,土鸡野外觅食的食物减少,正是补饲的关键期。建议像赵鑫杰这样的养殖户,先小范围试喂蚯蚓、有机玉米,观察 1-2 周,根据产蛋率调整补饲量,别盲目跟风。记住:有机养殖不是 “死磕原始”,而是 “用科学的方法,养出既生态又高产的农产品”,这才是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委.《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GB/T 19630.1-2019).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放养土鸡营养需求与产蛋性能研究》.《中国家禽》,2023, 45(5): 22–26.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有机畜禽养殖技术指南》.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