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 707.9 公斤!福鼎沿海盐碱地种出高产稻,这项技术破解 “种粮难题”

8 月 20 日的福建福鼎,在硖门乡斗门村的百亩示范基地里,几位农业专家正俯身拨开稻丛,仔细查看水稻的分蘖情况。当天,一场耐盐碱水稻品种栽培集成技术示范评议活动在这里举行,而现场实测的一组数据,让在场农户振奋不已,这片曾是海水养殖场的盐碱地,如今种出的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达到 707.9 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超 46%!​

福鼎市地处闽东沿海,靠山面海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耕地资源本就紧张,更棘手的是随着时间推移,盐碱化土地逐年增多。尤其是刚围垦的海田地、海塘还田的区域,土壤里盐分超标,就像给土地 “撒了一层盐”,常规水稻品种种下去,要么出苗后很快枯萎,要么结穗少、籽粒瘪,粮食产能一直上不去。​

“以前这片地是养虾的,后来想改种水稻,试了好几个常规品种,苗刚长到 10 厘米就黄了,根本活不了。” 斗门村农户陈大叔指着示范基地回忆,盐碱地的 “咸” 成了当地种粮的 “老大难”,看着大片土地荒着,大家都着急却没辙。​而这次示范的 100 亩基地,正是典型的滨海盐渍水稻土,土壤盐分在 3.5‰左右,放在以前,就是 “种啥啥不行” 的低产田。​

今年 4 月,福鼎市引进了 “秘密武器”,一方面是耐盐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 “箐两优 3261”,另一方面是上海思卫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定制的盐碱地配套施肥方案和物料,一 “种” 一 “肥” 搭配,给这片盐碱地带来了新生机。​

如今走进基地,眼前的景象和过去截然不同,水稻植株长得粗壮,分蘖数比常规稻多了近 2 成,叶片浓绿发亮,看不到一点被盐分 “灼伤” 的黄化痕迹;风吹过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晃出金灿灿的波浪,一派丰收景象。​

“这个品种耐盐性特别强,再加上配套的施肥方案,能慢慢改良土壤盐分,还能给水稻补够养分。”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不同于常规施肥 “一刀切”,这套方案会根据盐碱地的特性,调整氮磷钾比例,还添加了能降低土壤盐分的改良物料,让水稻在 “咸土” 里也能 “喝饱水、吃够肥”。​

当天的评议活动中,专家组采取了最严格的测产方式,随机抽取 3 块田,用收割机实收脱粒、称重计算。最终结果显示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 707.9 公斤,比旁边采用常规施肥技术的对照区,足足增产了 46.23%!​更让人惊喜的是,除了产量高,水稻的抗病性也更强,对照区部分水稻出现了白叶枯病症状,而示范区的水稻白叶枯病严重度明显更轻,稻穗里的空瘪粒也更少。​

“良种配良法,效果超出预期!” 专家组一致认为,这套耐盐碱水稻栽培集成技术,不仅解决了福鼎沿海盐碱地 “难种粮” 的问题,还实现了高产、抗病双突破,建议进一步优化技术细节,在闽东乃至全国类似沿海盐碱地区大面积推广。​

对于福鼎来说,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让 100 亩盐碱地变废为宝,更给当地粮食产能提升打开了新空间。据统计,福鼎市目前还有不少待改良的盐碱地,若全部推广这套技术,预计能新增不少 “高产田”,为当地粮食安全再加一道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