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见证!山西屯留旱天创奇迹,玉米亩产1346.5公斤
- 行业资讯
- 12天前
- 23热度
咱农民种地,最怕啥?旱天!一旱就愁产量,能保住本就不错了。可山西长治屯留区王公庄村,今年上半年遇上晋东南严重旱情,玉米却交出了 “亩产 1346.5 公斤” 的逆天成绩!还成了全国都学的典型,到底咋做到的?今天就把这 “高产秘籍” 分享出来,咱普通农户照着学,旱天也能多打粮!

一、这产量有多 “神”
这产量可不是随口吹的,是实打实测出来的,当时有专家、还有中央电视台全程跟着,想掺假都没门。
专家选了 3 块不一样的地,随便摘了 4 个玉米棒,总重 1.825 公斤,剥了玉米粒净剩 1.55 公斤,算下来 “出籽率” 有 85%。之后用专业仪器测籽粒水分,是 30%,按粮食储存的 “14% 安全水分” 折算,得乘个 0.805 的系数,最后算出来:一亩地能收 1346.5 公斤!要知道这可是旱年,这产量简直是玉米收成的 “天花板” 了。
二、3 招核心招数,咱都能学
第一招:选对种子
耐密植:就是一亩地能多种苗。靳水泉家的地,一亩种了 5200 株以上,比咱普通地块多种不少 —— 苗多了,结的玉米棒才多,产量自然往上走;
抗倒伏:旱天之后容易刮大风,要是玉米苗一刮就倒,穗子着地就烂了,啥产量都没了。选抗倒伏的品种,就算刮风也不怕,能稳稳保住果穗。
咱农户选种时也别瞎跟风,就盯着俩指标:一是 “抗逆性”(比如抗旱、抗病虫害,旱天就选抗旱的),二是 “耐密性”(能多种就多赚),别光听卖种的吹 “新品种好”,适合本地气候、能扛灾的才是好种。
第二招:用科技来帮忙
这次屯留高产,最核心的就是 “水肥一体化” 技术 —— 屯留区农经中心主任侯学增说,就靠这技术,水省了 30%,肥省了 20%,还能精准给玉米 “喂营养”。
啥是 “水肥一体化”?说简单点就是把水和肥料溶解在一起,调成 “玉米营养餐”,然后通过管道或滴灌,直接送到玉米根部。不像咱以前 “大水漫灌”,水都流到沟里浪费了;也不像撒化肥,一半都被雨水冲跑了。旱天里水就是命,这技术既能把水保住,又能让肥料全被玉米吸收,不浪费一点,产量能不高吗?
除了水肥一体化,还有不少 “科技助手” 帮忙,而且咱不用自己买设备:
北斗导航播种:播种机按北斗定位走,行距、株距说得准,不用人工拿尺子量,种得又匀又密;
无人机植保:打药时不用背着药桶跑,无人机一飞,药打得又快又匀,还能省药;
智能灌溉:机器能测土壤干不干,干了就自动浇水,浇多少也有数,不用咱凭 “感觉” 浇水。
这些技术看着 “高科技”,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有 “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咱花钱请他们来做就行,不用自己买机器、学操作,省心又省钱。
第三招:跟着专业团队走
光有好种子、好技术还不够,得有人帮着把活儿做对 —— 不然水肥比例调错了、无人机打药时间选错了,照样白搭。
屯留这边的 “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着:播种时用机械按标准密度种,不会种太稀或太密;玉米长虫了,团队用无人机及时打药;浇水时帮着调水肥一体化设备,确保水和肥的量刚好。
咱普通农户单打独斗容易走弯路,比如不知道啥时候追肥、打药,有专业团队盯着,就能避免这些问题,让技术真真切切用到地里,不浪费功夫。
三、高产不是偶然,这样做才行
屯留的高产,不是碰运气,是靠 “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的思路,还有 “五良融合” 的模式 ,就是好种子、好技术、好地、好农机、好管理,缺一个都不行:
良田:先把地整好,比如深耕、耙平,让地能保水保肥,旱天也能锁住水分;
良机:用好用的农机,比如播种机、无人机、灌溉设备,提高干活效率,还能保证质量;
良法:按科学方法管理,比如玉米灌浆期怕病虫害,就及时打药;小麦返青时缺肥,就赶紧补,别凭老经验 “瞎管”。
今年屯留在小麦、玉米的关键期,还搞了 “科技壮苗”“一喷三防”:比如小麦刚返青,缺肥了就补点尿素;玉米快灌浆时,怕蚜虫、锈病,就用无人机打药防,这些都是咱能学的。
总之,咱种地别再只靠 “天帮忙”,多学些科技招儿,就算遇上旱天,地里的收成也能更稳、更高!下次再愁旱天没产量,就想想屯留的玉米, 好种 + 好技术 + 好服务,就能把 “旱天” 变成 “丰收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