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千亿农业战略:打通农研“最初一公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农业政策
- 5天前
- 20热度
现在乡村要振兴、农业要现代化,拼多多在农业上的战略也有所改变,以前它主要帮农民把地里的东西卖到城里,解决 “最后一步送不到” 的麻烦;现在不光帮着卖,还往农业最源头的 “研发” 上钻,还拿出一千亿的扶持计划,一边搞农业科技革新,一边帮农村特产卖得更火。这么干不仅解决了农民 “种出来没人要” 的老难题,还从根上解决了农业 “被别人卡脖子” 的问题。
一、从 “怕卖不出去” 到 “能卖上好价”,农民不用再愁丰收
以前农民种地,常犯嘀咕:种啥、咋卖、能卖多少钱,全靠老经验瞎猜。有时候收成特别好,结果东西卖不出去,反而 “粮食多了价却低,白忙活一场”。从 2016 年开始,拼多多搞了个 “城里人直接连农民” 的模式,把城里人的需求直接告诉农户,让农民 “按订单种地”。
比如云南曲靖有做鲜花饼的作坊,通过拼多多接到全国的订单后,再按订单量收当地花农的玫瑰,花农不用再担心玫瑰烂在地里,收入还涨了 30%;陕西洛川有种苹果的农户,把以前卖不出去的次果做成苹果脆片,靠拼多多 “多多果园” 那种好玩的营销方式,一年就卖了 2 个亿。
到 2024 年,拼多多一年帮农村卖特产就卖了 6000 多亿,覆盖了全国 2000 多个县的 10 多万种特产,帮几百万农民实现了 “不光收得多,还能卖得好”。四川蒲江种丑柑的王建国说:“只有先能把货卖好,我们才敢放心种更好的品种。” 这话道出了好多农民的心里话。
二、一头扎进农业研发,解决 “好种子难找、老技术不管用” 的麻烦
咱们国家的农业还面临不少难题:好些好种子得从国外买,老办法种地不仅产量低,遇到天灾虫害也扛不住。为了破解这些 “被卡脖子” 的问题,拼多多在 2022 年启动了 “农业科技专项计划”,和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20 多家搞科研的机构合作,重点攻三个方向:
1. 培育好品种
在水稻实验室里,拼多多和科研团队一起培育的 “多多优稻 1 号” 已经拿到田里试种了 —— 这个品种不光抗稻飞虱的能力强了 40%,一亩地还比普通水稻多收 15%,米的质量更是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
不光是粮食,水果、蔬菜的品种也改得越来越好。在山东寿光,合作培育的 “多多甜莓” 甜度能到 18 度,还耐放,摘下来常温放 5 天都坏不了,解决了草莓 “一运输就烂” 的老毛病。现在全国已经种了 1 万多亩,农户一亩地能多赚 8000 块。
2. 推广智慧农业技术
小农户常犯愁 “科技设备用不起、也不会用”,拼多多就搞了 “智慧农业补贴计划”:农民买无人机、物联网监测设备,能享受 30% 的费用补贴;还开了 “多多农技课堂”,请专家在线上讲课,教农民用手机看土壤湿不湿、远程控制浇水。
在河南商丘的 “多多农园” 里,农户张玲用手机 APP 就能看麦田的湿度情况:“以前凭感觉浇水,要么浇多了烂根,要么浇少了干旱。现在设备提醒啥时候浇、浇多少,小麦一亩地多收了 100 斤。”
3. 推绿色种植
为了响应 “绿色农业” 的号召,拼多多还推广 “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用生物办法防虫代替化学农药”。在浙江衢州的柑橘基地,靠平台补贴,农户改用羊粪做的有机肥,再用性诱剂诱杀害虫,柑橘的农药残留降了 60%。“衢州椪柑” 在拼多多上打上 “绿色认证” 的标签,就算比普通椪柑贵 50%,还是被抢着买。
拼多多现在搞的农业转型,不只是帮农民卖货,更是靠研发提升农业自身的竞争力,让农民的钱包更鼓,让消费者的餐桌更丰富。这不仅解决了 “农民增收难、农业升级慢” 的问题,还为咱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能学、能用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