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团队找到小麦抗旱”关键密码”,北方旱区种麦有新希望!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孙其信院士团队传来了个大成果,他们第一次发现,一种叫 TaCEP15 的小分子蛋白质,能通过 “TabZIP9-TaCEP15-TaCEPRL-TaSnRK1α” 这套信号组合,控制小麦初生根的长度。更关键的是,把其中一个叫 TaCEPRL 的 “接收器” 去掉后,小麦扛干旱的能力明显变强了。这不仅摸清了小麦抗旱的分子小秘密,还为培育 “又耐旱、又不减产” 的小麦新品种找到了精准目标,给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添了新底气。

一、北方小麦老缺水,老办法育种不好使

我国小麦主要种在华北、西北这些半干旱地区,这些地方一年下雨也就 200 到 600 毫米,但小麦生长季需要 400 到 500 毫米的水,缺水成了制约产量的大难题。尤其小麦刚出苗的时候,要是遇上干旱,初生根就长不好、扎不深,就算后来下雨了,小麦也没法快速吸到水,最后只会分杈少、穗粒少,产量往下掉。

要解决 “耐旱又高产” 的矛盾,关键得找到控制小麦根系生长和抗旱能力的 “分子开关”。孙其信院士团队研究小麦遗传育种已经 30 多年,之前在小麦产量、抗逆基因研究上出了不少成果。这次为了破解抗旱难题,团队盯着 “初生根长度” 这个核心指标,也就是根越长扎越深,越能吸到地下水分,抗旱能力就越强。花了 6 年时间,终于锁定了以 TaCEP15 多肽为核心的这套信号调控组合。

二、TaCEP15 牵头的 “抗旱接力队”:四步搞定保水分

团队的研究,是从找小麦根系应对干旱的基因开始的。“我们把小麦幼苗分成两组,一组缺水干旱,一组正常浇水,对比两组根系里的基因变化。结果发现,干旱组里 TaCEP15 多肽的含量,是正常组的 3 倍多,而且这多肽越多,小麦的初生根就越长。” 团队博士生张悦解释。

进一步研究发现,TaCEP15 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和 TabZIP9、TaCEPRL、TaSnRK1α 三种蛋白质一起,组成了一条完整的 “信号链条”:

第一步:当小麦遇上干旱,一种叫 TabZIP9 的蛋白质会先 “醒过来”。它就像 “指挥官”,会找到 TaCEP15 基因的 “开关”,把开关打开,让 TaCEP15 多肽开始合成。

第二步:合成好的 TaCEP15 多肽,会从小麦根系细胞里 “跑出来”,像 “信使” 一样扩散到细胞膜附近,精准 “找到” 并结合到 TaCEPRL 上,这一步是信号传递的关键对接。

第三步:TaCEP15 一结合,TaCEPRL 的形状就变了,接着会激活细胞里一种叫 TaSnRK1α 的激酶。这一步完成了 “信号从细胞外传到细胞内” 的转换。

第四步:被激活的 TaSnRK1α,会通过一种化学作用,调控一系列和根系生长相关的基因,最后让初生根长得更长,根系吸水的面积变大。这一步是 “信号变成实际抗旱能力” 的最后环节。

“这套信号组合就像一套精密的‘抗旱控制系统’,每个部分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决定着小麦扛不扛旱。” 李保云教授打了个比方。这一发现,第一次完整揭开了小麦靠多肽信号调控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理论空白。

三、敲掉 “刹车” TaCEPRL,小麦更耐渴

为啥把 “接收器” TaCEPRL 去掉,小麦反而更耐渴?团队接着研究找到了答案。正常情况下,TaCEPRL会通过一种 “负反馈” 机制,抑制这套信号组合的活性,不让根系长得太疯。毕竟根长太多会消耗大量养分,平时没必要;可一旦遇上干旱,把 TaCEPRL 敲掉,这个 “刹车” 就没了,信号组合会一直保持活跃,初生根能拼命往下长,在缺水的环境里吸到更多地下水分。

从摸清分子机制到培育抗旱品种,从实验室里的突破到田地里的应用,孙其信院士团队的研究,实实在在说明了 “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办法”。接下来,随着这些抗旱新品种慢慢推广,未来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小麦,会变得更 “耐渴”、更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