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养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五大关键措施保障羊群健康越冬
- 养殖技术
- 5天前
- 27热度
秋冬养羊面临降温、缺草、疫病多发的挑战,管理不当易导致羊掉膘、母羊流产甚至死亡。我曾因未备足草料、未修羊圈保温,入冬后母羊因营养不足加寒冷应激流产,亏了几千。其实,很多养殖户都有误区,忽视备料保温、粗放管理(不驱虫不补营养),误以为 “熬熬就过去”。秋冬养羊是 “保底子”,管好能保膘稳繁、来年高成活,管差则秋冬亏损、来年没底气。下面结合研究、一线经验和实操教训,拆解五个核心注意事项,帮羊顺利过冬、来年增效。

一、提前储备优质饲草料:保障营养供给不断档
秋冬季天然草场枯萎,羊群采食量锐减,必须依赖人工饲草料维持营养平衡。应在秋季牧草营养高峰期(8–9月)及时刈割、晒制干草或制作青贮饲料。优质干草(如苜蓿、燕麦草)粗蛋白含量应≥12%,青贮玉米秸秆pH值应≤4.2,无霉变异味。
成年羊每日需干物质2.5%~3.0%体重,其中粗饲料占60%~70%。若饲草质量差,必须补充精料:空怀母羊每日0.3~0.5公斤,妊娠后期母羊0.5~0.8公斤,种公羊0.6~1.0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试验表明,冬季营养充足的羊群,春季体重损失率仅为3%,而营养不良组高达15%(数据来源:《肉羊冬季营养调控与生产性能关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2022年)。
二、科学补饲与饮水管理:提升抗寒能力
低温环境下,羊只维持体温所需能量增加20%~30%。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在精料中添加2%~3%植物油(如豆油)或使用高能量浓缩料。妊娠母羊后期需额外补充钙磷,预防产后瘫痪。
饮水管理同样关键。羊只每日需饮水2~4升,水温应保持在10℃~20℃。严禁饮用冰水或雪水,以免引发胃肠痉挛、腹泻甚至流产。建议安装电热饮水槽或每日定时供应温水。农业农村部《肉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明确要求,冬季羊舍应保证清洁饮水24小时供应(权威出处:《NY/T 816-2021 肉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三、加强圈舍保暖与通风:平衡温度与空气质量
羊虽耐寒,但羔羊、妊娠母羊及瘦弱羊对低温极为敏感。圈舍应做到“防风、保温、干燥、通风”。具体措施包括:
检修圈舍:封堵墙体裂缝、门窗漏风处,北墙加设挡风帘;
铺设垫草:地面铺15~20厘米厚干草或木屑,定期更换,保持干燥;
合理密度:每只成年羊占舍面积1.5~2.0平方米,利用群体取暖效应;
科学通风:每日中午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30分钟,排出氨气、湿气,防止呼吸道疾病。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锡林郭勒盟的试验显示,采取综合保暖措施的羊舍,羔羊越冬成活率达96%,比普通羊舍高28个百分点(资料来源:《北方寒冷地区肉羊越冬圈舍改造技术示范》,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2023年)。
四、强化疫病防控:筑牢健康防线
秋冬季是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寄生虫病的高发期。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
免疫接种:按程序完成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等强制免疫;
驱虫保健:10–11月全群驱虫一次,可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制剂;
消毒灭源:每周用2%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对圈舍、用具消毒一次;
隔离观察:新引进羊只必须隔离饲养30天,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张英杰教授强调:“冬季疫病防控的核心是‘减少应激+提升免疫力’,营养与环境是基础,疫苗是保障”(资料来源:《肉羊秋冬季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南》,全国畜牧总站,2023年)。
五、抓好繁殖管理:保障春季产羔质量
秋冬季正值母羊妊娠中后期(配种多在8–10月),此阶段胎儿发育迅速,70%体重在最后6周形成。必须加强妊娠母羊管理:
分群饲养:将妊娠母羊单独组群,避免拥挤、打斗导致流产;
增加营养:妊娠后期精料量提高30%,补充维生素A、D、E及微量元素;
减少应激:避免长途运输、突然换料、惊吓等;
准备产房:预产期前15天清理消毒产房,备好接羔工具与保温设备。
在甘肃庆阳某万只湖羊场,通过“妊娠母羊精准营养+产房预热”管理,羔羊初生重提高0.3公斤,7日龄成活率达98.5%(资料来源:《甘肃省湖羊高效繁育技术集成示范总结》,甘肃省畜牧兽医局,2024年)。
六、结语
秋冬季养羊,考验的是养殖者的前瞻性与精细化管理水平。从饲草储备到圈舍改造,从营养调控到疫病防控,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羊群的生命力与生产效益。只有将“防寒、保膘、防病、稳繁”四大目标融入日常管理,才能让羊群安然越冬,为来年春羔满圈、效益倍增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现代畜牧业技术的普及,养羊业正从“靠经验”迈向“靠科技”,为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注入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