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鱼种如何科学管理?五大关键措施助力安全越冬与来年高产

秋天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期,此时水温回落让鱼类进入全年最后摄食生长高峰,也是鱼种强体、防病、备越冬的黄金期。管好则鱼种壮、安全越冬,为来年丰收打基础;管差则体质弱、病害多、越冬死亡率高,直接影响来年收益。不少养殖户误以为 “秋后无事”,放松投喂和水质管理,实则秋天是 “冲刺期”,绝非 “歇脚期”。结合技术规范、研究成果和优质示范区经验,下面会拆解五个实用管理措施,助力养好鱼种、夯实来年收成基础。

一、精准投喂:抓住最后增重窗口

秋季水温(15℃~25℃)适宜,鱼类消化吸收效率高,是全年增重的“黄金期”。此时应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原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并随水温下降逐步减少。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可减至1%~2%;10℃以下则停止投喂。

饲料应选择高蛋白(粗蛋白≥32%)、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与免疫增强剂(如β-葡聚糖、酵母培养物)的优质配合饲料,促进鱼体脂肪与肝糖原储备,增强越冬抗寒能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试验表明,秋季强化营养的鱼种,越冬后成活率比常规投喂组高22%,春季恢复摄食时间提前5~7天(数据来源:《秋季鱼种营养强化与越冬性能关系研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2022年)。

二、水质调控:维持溶氧与稳定环境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引发水体对流,导致底层缺氧水体上翻,造成“泛塘”。同时,残饵粪便积累,氨氮、亚硝酸盐易超标。因此,必须加强水质管理:

1. **增氧**:坚持晴天中午开机2~3小时,打破温跃层,促进上下水体交换;阴雨天或凌晨提前开机,防止缺氧浮头; 2. **调水**:每10~15天使用一次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分解有机质,抑制有害菌; 3. **换水**:每7~10天加注新水10~15厘米,保持水深1.8~2.0米,利于保温与缓冲。

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规范》明确要求,秋季鱼种池溶解氧应≥5 mg/L,氨氮<0.2 mg/L,亚硝酸盐<0.1 mg/L(权威出处:《SC/T 1122-2020 淡水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三、病害防控:打好越冬前“防疫战”

秋季是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寄生虫病(如指环虫、车轮虫)的高发期。鱼种体质弱、密度高,一旦发病,传播迅速。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 **消毒**:每半月用生石灰(15~20公斤/亩·米)全池泼洒,调节pH并杀菌; 2. **驱虫**:9–10月是寄生虫防控关键期,可用甲苯咪唑溶液(按说明书剂量)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3. **内服**: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三黄粉或氟苯尼考(按疗程),预防肠炎与烂鳃病。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强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渔药,所有用药必须遵守休药期规定(资料来源:《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3年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四、分池并塘:优化密度与规格整齐

经过夏季生长,鱼种规格差异加大,密度过高。应在10月中下旬水温15℃~20℃时,进行拉网筛选,按规格分池饲养。此举可避免大鱼吃小鱼、弱鱼被挤压,同时便于越冬管理。

并塘密度应根据鱼种大小与越冬条件确定:体长10~15厘米的鱼种,亩放8000~10000尾;体长5~10厘米,亩放12000~15000尾。拉网操作应选择晴天上午,动作轻柔,减少机械损伤;操作前后全池泼洒维生素C或葡萄糖,缓解应激。

在江苏滆湖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通过秋季分规格并塘,鱼种越冬死亡率由8%降至2.5%,翌年成鱼出塘规格整齐度提升30%(资料来源:《江苏省秋季鱼种培育技术模式汇编》,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2023年)。

五、越冬准备:夯实安全过冬基础

北方地区应在11月上旬前完成越冬准备:加深水位至2.0米以上;清理池塘周边杂草,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检修增氧与防寒设施。南方虽无冰封,但也需防范“寒潮”突袭,提前加高水位、备好应急增氧设备。

此外,越冬前应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淘汰病弱个体,确保越冬群体体质健壮。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戈贤平研究员指出:“秋季管理的终点是越冬,起点是来年。每一分投入,都会在春季得到回报”(资料来源:《淡水鱼种秋季强化培育与越冬技术指南》,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24年)。

六、结语

秋季鱼种管理,是连接当年收成与来年希望的桥梁。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实则是鱼体能量储备、免疫构建与环境适应的关键博弈。只有通过科学投喂、精细调水、主动防病、合理分塘与周密越冬准备,才能让鱼种安然度过寒冬,为翌年高产优质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水产养殖绿色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秋季管理也将从“粗放经验”迈向“精准可控”,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