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政策发力!从 “脱贫摘帽” 到 “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这样干
- 农业政策
- 8天前
- 14热度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四周年之际,我国持续筑牢防止返贫底线,以产业振兴为核心,通过政策创新、科技赋能和多元帮扶,推动脱贫地区从 “脱贫摘帽” 向 “稳定致富” 跨越。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 “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标志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入系统化、长效化新阶段。
一、动态帮扶精准 “把脉”
全国已建立起 “农户自主申报 + 大数据预警 + 网格员排查” 的三重监测体系,确保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广西浦北县通过 “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 模式,2024 年新增纳入监测对象 75 户 302 人,通过产业奖补、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实现 “监测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风险监测对象中脱贫不稳定户占比降至 26.4%,较 2021 年下降 8.1 个百分点,脱贫群众稳定性显著增强。
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内蒙古敖汉旗投入 825 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建设羊肚菌种植大棚和肉牛养殖小区,预计带动 212 名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超 1.8 万元,并通过村集体收益分红反哺公益事业。这种 “产业 + 就业 + 分红” 的模式,让搬迁群众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激活乡村 “造血” 功能
各地以特色农业为抓手,构建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的产业格局。广西乐业县甘田镇依托粤桂协作资金,建成 4.8 万亩猕猴桃、油茶产业园,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带动 2.5 万人次就近就业,2022 年产业园产值突破 2000 万元,村集体分红达 438.7 万元。云南脱贫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7216 元,同比增长 6.4%,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 27%,高山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成为增收主力。
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江西兴国县,投入 270 万元改造山茶油加工厂,引入精炼技术使产品溢价 30%,并通过 “以大带小” 模式带动 100 余家小微企业入驻电商平台,累计帮销农产品超 4000 万元。这种 “传统产业升级 + 电商渠道拓展” 的路径,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三、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2025 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向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联农带农项目。例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浦北县每亩补贴 150 元,通过 “一地双收” 实现亩均产值 3000-4000 元,较单一种植增收 50% 以上。与此同时,全国 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 “科技特派团” 制度,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2000 余项,培训农民超 50 万人次。
消费帮扶持续深化,全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2025 年上半年交易额突破 800 亿元,同比增长 18%。四川自贡市通过专项治理行动,将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提升 25%,5.75 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超 7700 人次。这种 “生产 - 销售 - 就业” 的闭环,让脱贫群众真正融入产业链条。
四、城乡协同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云南脱贫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 6.1%,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 1.1 个百分点,发展型消费(如文旅、教育)占比提升至 37.7%,折射出乡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持续发力。深圳对口帮扶广西百色,投入 6500 万元建设 “奇幻农庄” 农文旅融合项目,将乐业县高山蔬菜、猕猴桃等产品纳入 “圳品” 体系,日均销往大湾区蔬菜达 60 吨,价格较传统市场高出 20%。这种 “东部市场 + 西部资源” 的模式,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从 “输血式” 帮扶到 “造血式” 发展,我国正以产业振兴为锚点,构建起防止返贫的坚固防线。正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所言:“巩固成果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随着 2025 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一幅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的新画卷,正在广袤乡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