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织就丰收网:浙江粮食生产”九连增”背后的密码!
- 行业资讯
- 1天前
- 10热度
金秋十月的浙江乡村,处处是丰收的画卷:义乌华溪谷的稻田里,收割机驶过扬起金色浪涛;路桥的高标准农田中,机插稻穗饱满沉实;诸暨的山岗上,红高粱昂首挺立如火炬。种粮大户们的笑脸背后,是浙江粮食生产 “九连增” 的硬核成绩单 —— 截至 2024 年底,全省新建成高标准农田 306 万余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83.09%,这份答卷的密码,藏在科技的迭代、生态的转型与共富的实践中。
一、从面朝黄土到智慧种田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 在义乌华溪谷的田埂上,种粮大户虞东红的手指在智慧田管系统屏幕上滑动,湿度、肥力等数据实时更新。这位与土地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老把式,如今带领着 3 名 “90 后” 无人机飞手,管理着 8000 亩稻田。
从最初的小型拖拉机,到如今的全自动收割机、精量条播机,浙江种粮人的 “武器库” 不断扩容。在台州路桥,蔡斌斌的合作社新购置的多功能条播机,可兼顾油菜、大麦等多种作物播种,“以前 20 人一天种 10 亩,现在机器半天搞定,还能精准控制株距”。这种装备迭代并非个例,全省已构建起 “省级 + 区域 + 站点” 的 5 公里农事服务圈,90 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联动 1380 个站点,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全程机械化服务。
虞东红的稻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按预设路线精准施肥;平湖种粮大户张良成通过 “良田 + 良种 + 良法 + 良机” 的 “四良” 融合模式,让大麦亩产突破 656 公斤,创下全省纪录。科技的注入,让浙江农业从 “看天吃饭” 转向 “知天而作”,截至 2024 年,全省全程机械化作业量近 4000 万亩次,较 2020 年机械化率提升近 10 个百分点。
二、从追求产量到品质为王
在虞东红的 100 亩试验田里,看不到除草剂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人工除草与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了化肥,稻田里的青蛙、蚯蚓成为天然 “卫士”。历经十余年探索,他的生态零添加大米终于量产,虽然投入比普通种植高 30%,但因契合高端市场需求,售价达到普通大米的 2 倍。
“零添加不是放弃产量,而是用科学方法实现平衡。” 虞东红的试验田亩产稳定在 650 公斤,证明生态与高产可以兼得。这种转型背后,是浙江对 “高效生态农业” 的执着追求 —— 通过推广有机种植、秸秆还田等技术,全省已建成高产示范方 1781 个,辐射带动 600 余万亩农田实现绿色升级。
从 “华溪谷生态米” 到 “同山烧” 原料高粱,浙江种粮人越来越懂 “品牌经”。诸暨同山镇的王泉引进高产高粱品种,不仅创下亩产 594.67 公斤的全省纪录,更通过 “酒企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将高粱变成 “金穗子”。全镇 10 家白酒共富工坊,让人均年增收 2.85 万元,实现 “一粒粮串起一条产业链”。
三、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以前自己种地,抗风险能力差;现在加入合作社,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人管。” 台州路桥农户陈大伯的话,道出了许多小农户的心声。蔡斌斌的合作社通过与农科院合作,引进近百个新品种,带动 50 多户农户实现亩产提升 8%。
浙江的种粮故事,早已不是个体英雄的传奇,而是抱团发展的交响曲。从 “多村抱团” 共建农事服务中心,到合作社牵头开展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小农户精准对接大市场。临海惠丰农事服务中心通过 “菜单式” 托管,带动 360 户菜农户均增收 10% 以上,正是这种模式的生动写照。
“藏粮于地” 的承诺,在浙江的高标准农田里落地生根。蔡斌斌指向自家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的稻田:“以前雨天积水烂根,现在排灌自如,这都是政策补贴建的好设施。” 近五年,浙江省级财政补助超 5 亿元支持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各类资金投入超 20 亿元,为粮食安全撑起 “保护伞”。
四、结语: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答卷
从义乌的智慧稻田到诸暨的高粱红,从虞东红的 “科技范” 到王泉的 “共富经”,浙江用五年时间证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可以同步推进,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能够深度融合。当 “双强” 行动的东风吹拂田野,当 “四良” 融合的种子落地生根,这片土地上正生长出更多丰收的希望。
正如虞东红所说:“明年引入 AI 技术,还要把生态米种到 500 亩。”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种粮人正用科技的犁铧、生态的理念、共富的初心,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 “九连增” 之后的新传奇。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粮越来越有“科技范”
农民日报:构建5公里农事服务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