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种玉米怕螟虫?搞懂发生规律 + 4 招防治,穗满粒壮不遭灾
- 行业资讯
- 6天前
- 14热度
在河北种玉米,不少农户都被 “亚洲玉米螟” 折腾过 ,这虫子专啃玉米叶、钻玉米穗,嫩叶被啃得破破烂烂成 “花叶”,玉米穗被啃得籽粒缺损、发霉变质,一年下来减产不少。其实只要摸清它在河北的 “活动规律”,再用对防治方法,就能轻松搞定。今天就把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招数学透,让你种的玉米不遭虫灾!
一、先搞懂:玉米螟在河北咋闹?
想治住玉米螟,得先知道它 “啥时候来、藏哪儿、咋危害”,河北地区的玉米螟有这些规律:玉米螟在河北一年会繁殖 2-3 代,最让人头疼的是冬天它不会冻死,长大的老熟幼虫会躲在玉米、高粱的秸秆里,或是根茬、玉米穗轴里越冬,就像 “躲进了安全屋”,等来年天暖再出来捣乱。
第一代:每年四月底到五月,越冬的幼虫会先变成蛹,再羽化成飞蛾。白天飞蛾躲在茂密的麦子地、豆子地或杂草丛里 “偷懒”,晚上就飞到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田里产卵,卵大多产在玉米叶背的中脉附近。刚孵出来的小幼虫,会啃食玉米的幼嫩叶肉,或是没展开的心叶,没几天叶子就被啃得千疮百孔,变成 “花叶”,影响玉米光合作用。
第二代:等玉米抽穗后,第二代幼虫就出来了。小幼虫不啃叶了,要么藏在玉米叶腋里,要么扎堆跑到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专啃鲜嫩的玉米粒 ,咬得籽粒缺一块、烂一块,还容易发霉变质,好好的玉米穗变得 “惨不忍睹”,产量和品质都掉一大截。
二、4 类防治对策,从灭虫源到治成虫
针对玉米螟的规律,河北农户可以从 “灭越冬虫、调播期、生物防、化学防” 四个方面入手,步步为营防虫害:
第一招:玉米螟冬天躲在秸秆、根茬里,那咱就从 “源头下手”,每年四月底前,把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的秸秆、根茬,还有玉米穗轴彻底处理掉。方法很简单,比如用机器轧碎后还田;泡在水里沤成有机肥;集中烧掉;把秸秆堆起来用塑料膜封严,闷死里面的幼虫。这么做能把虫源基数降下来,来年第一代玉米螟就少很多。
第二招:河北不少地方种春玉米,其实改成夏播,能有效减少玉米螟危害:春播玉米正好赶上第一代玉米螟的 “高发期”,而夏播玉米播种晚,能避开第一代幼虫的危害,后续第二、三代的虫子数量也会跟着减少,相当于 “错开了虫害高峰”,管理起来更省心。
第三招:不想用化学农药的农户,可选生物防治,对玉米、环境都安全,关键要抓准时间。玉米长到心叶中期,往心叶里撒白僵菌颗粒剂或 Bt 颗粒剂,这些菌剂会让幼虫感染生病死亡,还不伤害蜜蜂、青蛙这些益虫;在玉米螟产卵期,往田里释放赤眼蜂,它会把卵产在玉米螟的卵里,让玉米螟卵没法孵出幼虫,从 “卵期” 就消灭虫害。
第四招:要是玉米螟数量实在多,生物防治不够用,就用化学药剂,但要注意 “对症选药、正确使用”。往玉米心叶里撒 1.5% 辛硫磷颗粒剂、菊脲混合颗粒剂,或是 0.02% 溴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撒一小撮,就能杀死藏在心叶里的幼虫;玉米抽穗后,要是发现幼虫啃穗,可用这些药剂兑水喷雾,把 10% 杀虫单或杀虫比,和 Bt 混合后喷雾,既能杀虫,又能减少农药用量。
玉米螟防治的关键在 “早”,比如早清越冬秸秆、早用生物防治,要是等幼虫钻进玉米穗里再治,不仅难打药,还容易伤玉米。河北农户只要记住 “摸清规律、早防早治”,再根据自家玉米田的情况选对方法,就能让玉米螟无处藏身,玉米长得穗满粒壮,收成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