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怕母猪产后咬崽?找对原因这么办,小猪保准安全!

对养猪户来说,母猪刚生完小猪就 “下狠口” 咬崽,是最揪心的事,轻则咬伤小猪腿脚,重则直接咬死,不仅影响成活率,还白白浪费养殖成本。其实猪产后咬崽不是 “母猪变坏”,多是有明确诱因的,只要找准原因、用对方法,就能有效避免。​

一、先搞懂:猪产后咬崽的 4 个 “祸根”​

1.初产母猪 “没经验”:第一次生产的母猪,就像 “新手妈妈”,对小猪的突然靠近、拱蹭没有认知,会误以为是 “威胁”,本能地用嘴咬来 “驱赶”;加上初产母猪本身应激反应更敏感,更容易出现咬崽行为。​

2.母猪饿肚子或营养差:如果母猪孕期没喂够营养,产后又要快速泌乳,身体处于 “虚弱 + 饥饿” 状态,情绪会变得烦躁;这时小猪围着要奶吃,容易触发母猪的 “攻击欲”,进而咬崽。​

3.产程疼或缺水:母猪产程过长、难产时,会持续处于疼痛中;加上生产过程中大量出汗,若没及时补水,会因口渴、身体不适变得焦躁。这种情况下,小猪的轻微触碰都可能让母猪 “爆发”,出现咬崽动作。​

4.外界强应激:母猪生产时对环境特别敏感,如果突然出现大声喧哗、陌生人频繁走动、其他猪只冲撞等情况,会让母猪瞬间陷入 “应激状态”,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误将小猪当成 “威胁源”,发起攻击。​

二、再学会应对,让母猪不咬崽​

1.孕期到产后:要注意给母猪补营养,营养是基础,既能减少母猪因饥饿烦躁咬崽,还能保证奶水充足;孕期后期在饲料里添加微量元素,重点补钙、磷和维生素 A、D,避免母猪产后缺钙导致情绪不稳;产后 1-3 天喂易消化的饲料,每天喂 3-4 次,每次别喂太饱,同时保证清洁饮水充足,避免母猪因饥饿、口渴烦躁。​

2.产时:减少外界应激是关键,生产前 3 天把母猪转移到单独的产栏,栏舍周围用隔板挡好,避免其他猪只干扰。生产中尽量由固定的饲养员照顾,不要让陌生人靠近,操作时动作轻缓,不大声说话,避免开关门、搬运工具产生刺耳噪音。若需要助产,动作要轻柔,减少对母猪的刺激。​

3.小猪出生后:小猪刚出生后,先擦干身上的黏液,然后用干净的布蘸取母猪的尿液,均匀涂抹在小猪的背部、腹部。因为母猪主要靠嗅觉识别幼崽,身上有自己尿液味道的小猪,会被母猪认定是 “自己的孩子”,从而减少排斥和攻击。​

4.咬崽严重时:建议买专用的母猪口笼,套在母猪嘴上,只挡住嘴巴不让咬,不影响呼吸。但是注意每天定时取下口笼让母猪采食、饮水,一般每天 2-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采食完再重新套上,直到母猪不再咬崽,通常 3-5 天就能适应。​

猪产后咬崽不是 “无解难题”,关键是 “先找诱因,再对症解决”:从孕期补营养、生产保安静,到小猪涂母尿认亲,再到严重时戴口笼应急,每一步都针对诱因设计。只要养殖户耐心操作,多数母猪能快速适应 “妈妈” 的角色,让小猪安全长大,为养殖效益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