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养草鱼必看:种培育的选塘、调水、喂料关键要点!

养草鱼先育好苗,鱼种培育是关键环节, 塘口选得对、水调得好、喂得精准、病防得早,后续生长才能少走弯路。下面就从日常养殖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每个环节的要点讲透,让新手也能养好鱼。​

一、注意选塘,打好培育基础​

选塘不用贪大,5 亩左右的塘最顺手,深度控制在 2~2.5 米,方向优先选东西走向,这样早上晒得到太阳,通风也顺畅,鱼长得有劲儿。塘岸要整整齐齐,堤坝得结实不漏水,池底平平整整的才好操作,底质选壤土或沙壤土,淤泥留 10~20 厘米就行,太厚容易坏水,太浅又保不住肥。​另外,水源得靠谱,旱天能进水、雨天能排水,电力和抽水泵这些设备也得配齐,不然遇到换水、拉网的时候会手忙脚乱。​

二、放苗前,要清塘施肥

放苗前的准备不能省,第一步先清塘,把塘里的杂鱼、病菌都灭掉。最好把水放干,然后选生石灰或漂白粉:生石灰每亩用 150 公斤,撒均匀就行;嫌生石灰麻烦就用漂白粉,每亩 4~5 公斤,效果一样好。​清完塘要施基肥,给鱼苗准备 “第一口饭”。底肥得用发酵好的有机肥,没发酵的会烧苗!鸡粪的话每亩撒 200~300 公斤,猪粪要多些,400~500 公斤 / 亩,马粪得 750~1000 公斤 / 亩。撒的时候全塘泼匀,再在浅水区堆一小部分,这样浮游生物长得快,鱼苗下塘就能吃。​

三、放苗密度和混养有讲究​

鱼苗选体长 2.5~3 厘米的乌仔或夏花,这个规格的苗成活率高。主养草鱼,每亩放 2.5~3 万尾,再混点鲢鱼、鲤鱼、鲂鱼,鲢鱼每亩 2500~3000 尾,能吃水里的浮游生物,帮着调水;鲤鱼和鲂鱼各放 1000~1500 尾,不用多,能利用塘里的残饵,避免浪费。​要是买到的鱼苗规格比 3 厘米大,就得减密度 ,比如夏花长到 3.5 厘米,草鱼就降到 2 万尾 / 亩左右,不然太挤了会缺氧、抢食,影响生长。​

四、调水跟着鱼苗生长阶段变​

1.水深慢慢加​:鱼苗刚下塘时,水深 70~80 厘米就够,水浅水温升得快,浮游生物长得好;养 7~15 天,加到 1 米;20~30 天加到 1.2 米;40~45 天提到 1.5 米;养满 2 个月,水深调到 1.8 米;到了秋冬,保持 1.8~2 米,能帮鱼抗寒。​

2.透明度要盯紧​:放苗时透明度控制在 30 厘米以下,水要肥;之后适当追肥,别让水太瘦;夏天天热,透明度保持 25~30 厘米,水太肥容易缺氧;秋天凉快些,提到 35 厘米,水清爽点鱼少生病。​

3.分阶段调水更精准​,草鱼没长到 5 厘米前,主要吃浮游动物,水质要肥,透明度别超 30 厘米,按养鲢鳙鱼的方法调水就行;​

长到 5~8 厘米,是 “换口味” 的关键期,水要稍微肥点,水位 1.2~1.5 米,别老加水,10 天加一次,每次加 10~20 厘米;​

长到 8~10 厘米,彻底转吃饲料了,水不能肥,要常加水保持清爽,7 天加一次,每次 15~20 厘米,水位提到 1.5~1.6 米;​

长到 12~13 厘米,到秋天了,水温降下来,鱼密度又大,5~7 天就得加一次水,每次 20~25 厘米,水位保持 1.6~1.8 米;​

五、喂对料、喂够量​

1. 饲料营养要对口​:鱼苗阶段的配合饲料,粗蛋白得≥30%、粗脂肪≥5%、粗纤维≤8%,赖氨酸≥1.5%、蛋氨酸≥0.6%,可消化能≥2500 千卡 / 公斤。蛋白来源最好是鱼粉和豆粕、花生粕按 1:1.5 配,淀粉类的多放些,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脂肪别超 7%,草鱼消化不了。​还要加维生素和磷,可以加点粘合剂、诱食剂,让饲料好吃又不容易散。​

2. 蛋白含量跟着体长减​:体长 5 厘米前,饲料蛋白 40%~45%,满足快速长身体;​6~7 厘米,降到 30%~35%;​10 厘米后,再降到 25%~28%,加些矿物盐和维生素。​

3. 饲料粒径要匹配​:乌仔喂 0.2 毫米的粉状饲料;​1~3 克的苗喂 0.5 毫米的颗粒;​3~5 克喂 1~1.5 毫米;​5~10 克喂 1.5~2 毫米;​10~30 克喂 2~2.5 毫米。​

4. 投喂量和方法别错​:刚下塘的乌仔,先喂芜萍,每天每万尾 20~40 公斤;长到 5 厘米换小浮萍,每万尾 75~100 公斤 / 天;8 厘米以上喂紫背浮萍、嫩水草,切碎了喂。​

配合饲料的投喂:3~5 厘米的苗每天喂 6 次,喂体重的 15%~20%;5~8 厘米每天喂 10%~15%;8~12 厘米喂 7%~10%;12~13 厘米喂 3%~6%,主要喂 2.5 毫米的颗粒,偶尔搭水草。​

总之,草鱼鱼种培育是个环环相扣的细致活儿,从选塘清塘的基础准备,到放苗密度的科学把控,再到分阶段精准调水和对口投喂,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新手养殖不用怕,只要牢记 “塘口选对、水调到位、喂得精准、病防趁早” 的核心原则,跟着这些实操要点一步步来,多观察鱼苗的生长状态,及时调整管理方法,就能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