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上有黑点是啥病害?
- 种植技术
- 10天前
- 15热度
种西葫芦的老乡,不少人都碰到过这么个头疼事儿:西葫芦的叶子或者果子上,突然冒出小黑点。一开始大伙儿觉得是小毛病,随便喷点药应付下,结果黑点越冒越多,叶子慢慢枯了,果子也烂了,这时候才慌了手脚。其实西葫芦长黑点,大多是斑点病、炭疽病这些真菌闹的,但瞎用药反而耽误了治病情。今天就教大伙儿一套 “先认病、再确定、后防治” 的法子,轻松对付西葫芦长黑点的问题。
一、先初步判断是哪类病
斑点病:斑点病是西葫芦最常见的黑点病,主要找叶片麻烦,偶尔也会伤到叶柄。刚发病时,叶片上会冒出针尖大的小黑点,慢慢长到米粒大,形状大多是圆形或不规则的。最明显的是,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就像给小黑点套了个黄环。要是湿度大,黑点上还可能长出灰色小霉层;到了后期,病斑会连成片,叶片会从病斑处干枯,变成有破洞的叶子,影响光合作用。
炭疽病:炭疽病的黑点更 “厉害”,不光伤叶片,还会伤西葫芦的果子。叶片上的黑点,初期是像沾了水的小斑点,慢慢变成褐色或黑色,边缘也有黄色晕圈,看着和斑点病有点像。但仔细看就会发现,炭疽病的黑点后期会稍微陷下去;天气潮湿时,黑点上会生出粉色、黏糊糊的霉层。果子上的症状更明显:小黑点会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斑,斑面粗糙;严重时果子会腐烂,摸起来软乎乎的,根本没法卖。
二、然后采集样本,找专家确认
选对样本:样本要选刚长黑点、症状典型的病叶或病果。比如叶片,就选有 1-2 个新鲜黑点、还没完全干枯的;果实呢,就选刚长黑点、没腐烂的。别采已经完全枯焦的叶子或烂透的果实,这类样本里的病菌可能已经死了,或者混进了其他杂菌,会影响鉴定结果。
正确保存:把采好的样本放进干净的保鲜袋,轻轻挤出袋里的空气,别用力压,免得病斑变形。袋口扎紧后,外面再套一层纸袋子,防止太阳直射。要是离农技站远,路上可以放个冰袋,但要注意别让冰袋直接碰到样本,保持低温,免得样本坏了。
找对地方:带着样本去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植物保护站,跟工作人员把情况说清楚,比如黑点啥时候出现的、最近天气怎么样、有没有连阴雨、种了多少西葫芦。专业人员会用显微镜观察,或者培养病菌,准确判断是哪种病,还会推荐合适的药,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三、按鉴定结果用药,及时控制
如果是斑点病或炭疽病这类真菌病害,常用的药有两种,用法简单好操作:
代森锰锌:代森锰锌是很多农户的 “老朋友”,对斑点病、炭疽病都管用,安全性还高。按产品说明书稀释后,用喷雾器均匀喷在叶片正反面、果实表面,特别是病斑周围要多喷。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3 次,既能杀死病菌,还能预防扩散。
苯醚甲环唑:要是黑点已经比较多,病情有点重,就可以用苯醚甲环唑。这是能被西葫芦 “吸进去” 的杀菌剂,喷上后会被西葫芦吸收到体内,杀死已经钻进植株的病菌。比如 10% 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稀释 1500-2000 倍后喷雾,同样要喷到叶片、果实的各个角落,别漏喷。
四、日常管理做到位,减少黑点病发生
清理病残体:收获后,或者发现少量病叶时,要及时把病叶、病果、残枝败叶清出田间,要么烧掉,要么深埋,别扔在田边或水沟里。这些病残体是病菌的 “藏身地”,第二年还会感染新的西葫芦。
合理密植:前面提到过,种太密会导致通风差、湿度高,正好给病菌创造条件。按推荐的株行距种,不仅能减少病害,还能让西葫芦长得更壮,结的果子更多。
适时中耕:下雨后,或者浇水后,及时给西葫芦田松土中耕。这样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土壤里的病菌滋生;同时还能除掉杂草,免得杂草和西葫芦抢养分,让西葫芦长得更健康。
总结一下:其实西葫芦长黑点真不用怕,关键是别瞎治,先看症状初步判断下,要是拿不准,就找专业机构确诊,确定是啥病后,再对症用药,同时把田间管理做好。平时再多注意预防,西葫芦就能远离黑点病,长得壮实、结得又多,咱的收成也能稳稳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