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鱼类病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 养殖技术
- 8天前
- 31热度
一到秋天,白天晚上温差变大,气温忽高忽低,水里的环境也不稳定,特别容易让鱼产生应激反应,免疫力跟着下降。而且经过大半年的投喂,水里的氨氮、亚硝酸盐这些有害物质越积越多,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这些病菌,还有锚头鳋、车轮虫这些寄生虫也开始活跃起来。要是防控不到位,轻的会让鱼停止生长、吃得多长得少,严重的还会大规模死亡,直接影响一年的养殖收益。那么,秋季鱼类病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一、水质管理:别等水坏了再换,主动调控才靠谱
秋天水温下降,水里会出现分层,底层的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分解,很容易形成 “底质恶化→水质变差→鱼应激→生病” 的恶性循环。所以水质管理不能等出问题了再应急处理,得提前做好系统维护。
科学换水 + 合理增氧:如果水源方便,每周换 15%-20% 的水,同时慢慢把水位提高(尤其是深水池塘),让水的缓冲能力更强。换水要选晴天上午,避免水温差太大让鱼应激。另外,每天要开 2-3 小时增氧机,特别是凌晨和阴雨天,防止鱼缺氧。
定期用水质改良剂:可以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这些有益菌,每 7-10 天全池泼洒一次,分解水里的残饵和鱼粪,抑制有害菌繁殖。要是池塘底质发黑、有臭味,再配合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良底质,改善底部环境。
适时消毒,切断病菌传播:每 10-15 天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这些温和的消毒剂全池泼洒,减少水里的病菌数量。特别要注意:拉网捕鱼后一定要马上消毒,因为捕鱼时鱼的体表容易受伤,这是病菌入侵的主要通道。
专业提示:阴雨天或者鱼浮头的时候别消毒,不然会加重鱼的应激。消毒和用有益菌要间隔 3 天以上,防止有益菌被杀死。
二、规范操作管理:减少人为应激,别让操作成 “祸根”
秋天既是成鱼上市的季节,也是补苗的关键期,频繁的捕捞、运输、分塘很容易让鱼受伤,成为病害暴发的 “导火索”。所以必须把操作规范做到位,纳入病害防控的重要环节。
捕大留小,少折腾鱼:采用 “轮捕轮放” 的方式,每次只捕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别全塘拉网。捕捞动作要轻,网具要光滑没破损,减少鱼鳞脱落和鱼体表擦伤。
新鱼入塘前必须消毒:补放新鱼种前,要用 4% 的食盐水浸洗 5-10 分钟,或者用 10-15ppm 的高锰酸钾短时间药浴,杀死鱼体表的寄生虫和细菌,提高成活率。
工具和人员要管好:不同池塘的网具、抄网、水桶要专用,或者用之前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操作人员下塘前要清洁鞋底,避免把外面的病菌带进来。
经验之谈:捕捞后的 24 小时内,可以在饲料里加维生素 C(每公斤饲料加 0.5 克)和电解多维,帮助鱼快速恢复体力,降低应激死亡率。
三、免疫与寄生虫防控:内外兼防,筑牢健康屏障
秋天是寄生虫和细菌病的高发期,必须采取 “外驱寄生虫、内调免疫力” 的策略,双管齐下。
1.寄生虫早发现、早处理:锚头鳋、车轮虫、指环虫这些寄生虫,在 20-28℃的水温下繁殖很快。养殖户每周要随机捞 5-10 条鱼检查,重点看鱼是不是经常蹭池壁或者跳起来、鱼鳃是不是肿胀、黏液变多、鱼体表有没有小白点或者虫体附着。
一旦发现寄生虫,要选安全、低毒、低残留的驱虫药,比如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按 5:2 的比例混合使用,或者阿维菌素(严格按说明书稀释),别用敌百虫这些高毒药物,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池。
2. 增强免疫力,预防细菌病:肠炎、赤皮病、烂鳃病这些细菌病,大多是在鱼体质弱的时候,病菌趁机入侵引起的。与其靠抗生素治疗,不如通过营养提升鱼的自身抵抗力。
在饲料里加天然免疫增强剂:比如三黄粉(黄芩、黄柏、大黄)、黄芪多糖、酵母细胞壁,按 0.2%-0.3% 的比例拌在饲料里,连续喂 10-15 天,停一个月后再喂一次,能显著提高鱼的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黏膜屏障功能。注意,秋天水温下降,鱼的食量减少,要根据鱼的实际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防止残饵腐败让水质变差。
特别提醒:鳖得 “白底板病”,大多和水质差、应激有关。除了改善环境,还可以在饲料里加复合维生素和胆汁酸,保护鳖的肝胆功能,降低发病率。
四、结语
秋天虽然是水产养殖的收获季,但也是风险集中的 “多事之秋”。真正的高产稳产,不是靠侥幸,而是靠以水质管理为核心、以操作规范为保障、以免疫防控为基础的综合体系。只有把病害防控融入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气候多变的秋天守住养殖成果,确保全年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