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壁蜜瓜到昆仑番茄:特色林果业如何撑起西部乡村的”致富伞”?

一提林果业,大伙儿多半会想起南方的橘子、北方的苹果。但在咱们中国广袤的西部,有俩 “特别的庄稼”,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蜜瓜,把戈壁滩都甜透了;新疆昆玉的加工番茄,在昆仑山下红得一片热闹。这俩看着普通的东西,因为特别合当地的生长条件,还把产业链做长了,不光成了农户赚钱的 “宝贝”,还走出了一条 “看当地条件搞特色,小品种做成大产业” 的乡村振兴路。

一、额济纳旗蜜瓜:在戈壁滩种出 “甜日子”

额济纳旗能种出好吃的蜜瓜,全靠当地的 “老天爷赏饭”。这儿在内蒙古最西边,一年能晒够 3300 多个小时的太阳,白天晚上温差能差 15 度多,太阳足,蜜瓜能攒够糖分;温差大,养分不会白白浪费。再加上戈壁滩的土是沙质的,透气好,简直就是为蜜瓜量身定做的 “生长宝地”。

但光有好地方不行,以前农户都是自己零散着种,品种又杂,产量也低,就算种出好瓜,也卖不上价。更头疼的是缺水,有时候连收成就保不住。后来当地政府牵头搞了个蜜瓜种植合作社,把农户们聚到一块儿干。大家统一选好品种,统一按规矩种,还装了滴灌,以前浇一亩地得用 200 方水,现在滴灌只需要 50 方,既省水,还能把水精准送到瓜根儿。这么一来,一亩地的产量从以前的 2000 公斤涨到了 3500 公斤。

更关键的是,合作社给蜜瓜注册了 “额济纳蜜瓜” 的专属标志,统一包装、统一卖。还搞起了直播卖货:每到蜜瓜成熟的时候,农户们拿着手机在瓜田里直播 “现摘现切”,直播间里全是 “看着就甜” 的评论。去年光网上就卖了 200 多万公斤,最远卖到了海南。

二、昆玉加工番茄:昆仑山下的 “红色赚钱链”

要是说额济纳的蜜瓜靠 “甜” 火了,那新疆昆玉的加工番茄,就是靠 “红” 撑起了当地的生计。每到 8 月番茄成熟的时候,昆玉的田地里,连片的番茄秧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子,农户们弯着腰摘,卡车拉着满车番茄往加工厂跑。这儿的番茄不是生吃的,要做成番茄酱、番茄丁,卖到全球 20 多个国家。

昆玉能成 “加工番茄之乡”,也靠当地的好条件。它在昆仑山北边、塔里木盆地南边,一年的积温能超过 4500℃,光照时间长,还少下雨、少病虫害。种出来的番茄,茄红素含量能到 15 毫克 / 100 克以上(比内地的番茄高 30%),果肉紧实、耐运输,正好是加工企业最喜欢的 “好原料”。

不过早几年,当地农户也试过种鲜食番茄,但因为离内地市场太远,运费高,经常烂在地里。直到加工企业进来,才算找对了路子。现在昆玉走的是 “企业 + 基地 + 农户” 的路子,提前签好订单。每年开春,中粮、冠农这些加工企业就跟农户签合同,定好收多少钱一斤、要什么样的番茄,还派懂技术的人上门教:啥时候施肥、怎么防病虫害、摘的时候要选全红的果子……

农户买买提・吐逊说:“以前种番茄心里没底,现在有企业兜底,种多少收多少。去年我种了 20 亩加工番茄,一亩地收 8 吨,一斤卖 0.6 元,光番茄就赚了 9.6 万,比种棉花多赚 3 万。”

三、种特色庄稼的门道:不光要 “种得好”,更要 “卖得好”

从额济纳的蜜瓜到昆玉的加工番茄,能看出一个道理:搞特色林果业不是简单种庄稼,得走 “选对品种、做长链条、打响品牌” 的路子。

首先得 “看当地条件选品种”,别盲目跟风。额济纳没跟着种小麦玉米,选了耐旱的蜜瓜;昆玉没硬种鲜食番茄,选了适合加工的品种,只有品种合当地的条件,才能种出 “别人种不了的好东西”。其次要 “把产业链做长”,光卖原料赚不了大钱。额济纳把蜜瓜做成干货、搞采摘游;昆玉把番茄加工成酱、做成果汁,把 “一次赚钱” 变成 “多次赚钱”。最后得 “抱团干”,合作社、企业能把分散的农户聚起来,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让好东西能卖出好价钱。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部乡村在学这个模式:甘肃民勤的蜜瓜、宁夏中卫的硒砂瓜、新疆吐鲁番的葡萄…… 这些特色品种,正从田地里走到全国人的餐桌上,甚至卖到国外。它们证明:乡村振兴不用 “千篇一律”,只要找准自己的 “特色密码”,就算是戈壁、沙漠,也能种出 “赚钱果”,让农户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