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频繁怎么办?

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中最常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尤其在断奶前后高发,常呈群体性暴发,导致生长迟滞、饲料转化率下降,严重时死亡率高达30%以上。许多养殖户面对频繁腹泻,习惯性地依赖抗生素“见泻就打”,结果不仅疗效不佳,还易引发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甚至造成“越治越泻”的恶性循环。但养殖户们无需过于担心,本文将严格结合兽医临床实践与现代猪场健康管理理念,系统剖析仔猪腹泻的四大主因,助力养殖户从根源上破解腹泻困局。

一、仔猪腹泻的四大核心病因

1. 病原性因素:细菌、病毒与寄生虫交织

细菌性:大肠杆菌(黄白痢)、魏氏梭菌(红痢)、沙门氏菌等,通过污染乳头、饮水或环境传播;

病毒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常引起水样腹泻、呕吐,7日龄内死亡率极高;

寄生虫性:球虫(尤以艾美耳球虫为主),多发于10–21日龄,粪便呈糊状带黏液,抗生素无效。

2. 营养性因素:断奶应激与日粮不适

断奶应激:母乳突然中断,消化酶分泌不足,无法适应植物性蛋白;

日粮抗原:大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等抗原蛋白引发肠道过敏;

饲料霉变或水质污染:霉菌毒素损伤肠黏膜,致吸收障碍。

3. 环境应激:温湿度与卫生失控

温度过低:断奶仔猪最适温度为26–28℃,低于22℃易受寒腹泻;

湿度过高:地面潮湿、垫料不洁,滋生大量病原;

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损伤呼吸道与肠道屏障。

4. 母猪因素:乳质与健康影响深远

母猪患乳房炎、泌乳不足,仔猪吃不到足够初乳,被动免疫缺失;

母猪携带病原(如PEDV、大肠杆菌),通过乳汁或粪便传给仔猪。

仔猪腹泻的本质,是“肠道屏障功能崩溃”的外在表现。无论病因如何,最终都导致水分与电解质大量流失。因此,补液防脱水比止泻更重要,修复肠黏膜比杀菌更根本。

二、快速应对策略:四步精准干预法

第一步:科学识别,分类处理

观察粪便特征:黄色水样是大肠杆菌引起的;白色喷射状 + 呕吐是病毒性腹泻;糊状带血丝是球虫或魏氏梭菌引起的;稀软无臭、精神尚可是因为营养或应激性腹泻。

检测确诊:采样送检(PCR或显微镜查球虫),避免经验误判。

第二步:紧急补液,防止脱水死亡

口服补液盐(ORS):每头仔猪每次10–15 mL,每日4–6次;

配方:葡萄糖20 g + 氯化钠3.5 g + 碳酸氢钠2.5 g + 氯化钾1.5 g + 温水1000 mL;

严重脱水者:腹腔注射温热生理盐水(15–20 mL/头),由兽医操作。

第三步:针对性治疗

细菌性腹泻:口服恩诺沙星、硫酸黏菌素(按说明书),或使用微生态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竞争抑制;

病毒性腹泻:无特效药,以支持疗法为主(补液+保温),可尝试“返饲”激发母源抗体(需专业指导);

球虫感染:使用托曲珠利或磺胺类药物,配合维生素K预防出血;

营养性腹泻:暂停高蛋白饲料,改用易消化教槽料,添加酸化剂(如柠檬酸)降低肠道pH。

第四步:同步改善环境与母猪管理

提高保育舍温度至28℃,使用保温灯或电热板;

彻底清洗消毒栏舍,保持干燥;

检查母猪健康,治疗乳房炎,确保乳质安全。

三、长效预防体系:从源头筑牢防线

强化母猪免疫与营养:产前40天、20天免疫大肠杆菌三价苗、PED疫苗;哺乳期饲喂高能高蛋白饲料,保障泌乳质量。

优化断奶管理:逐步过渡饲料,断奶后前3天不限饲,避免饥饿应激;饮水中添加有机酸、电解质,维持肠道健康。

推行“全进全出”与生物安全:空栏彻底清洗、消毒、干燥≥7天;人员、工具分区管理,防止交叉污染。

合理使用微生态与功能性添加剂:饲料中添加益生菌、酵母细胞壁、谷氨酰胺,促进肠黏膜修复;避免滥用抗生素,保护肠道菌群平衡。

四、结语:治泻是技术,防泻是智慧

仔猪腹泻频繁,表面是健康问题,实则是管理漏洞的集中体现。真正的高效防控,不在于“药到病除”的侥幸,而在于构建以“肠道健康”为核心的系统性管理体系从母猪营养到环境控制,从科学断奶到精准用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