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又鼓励农民养猪?这 3 个好处,关系饭碗和钱袋!

猪肉是咱老百姓餐桌上的 “硬菜”,前几年猪肉价格像坐过山车,一会儿涨到三十多块一斤,一会儿又跌得让养殖户心疼。最近不少地方又开始鼓励农民养猪,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藏着关乎大家饭碗和钱袋的大道理。

一、稳住肉价,让餐桌不发愁

记得 2019 年那会儿,猪肉价格飙到 35 元一斤,不少人调侃 “二师兄比师傅还金贵”。这事儿的根源就是养猪户少了,供应跟不上需求。现在鼓励农民养猪,最直接的就是保证市场上猪肉充足,价格稳定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围。河南养殖户王大哥算过一笔账,他家养 20 头母猪,一年能出栏 400 头猪,刚好能满足周边 3 个村的日常需求。像这样的散户多了,就算遇到疫情、自然灾害,也不会出现 “一猪难求” 的情况。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当散户养殖占比达到 40% 以上,猪肉价格波动就能减少一半。

而且农民养猪离市场近,早上出栏的猪,中午就能摆上菜市场,比大猪场的长途运输更新鲜,价格也更实在。对普通家庭来说,这意味着每月买菜钱能省下几十块,日子过得更踏实。

二、多份收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养猪对农民来说,是个 “顺手能做的营生”。家里的玉米、红薯藤能当饲料,猪圈搭在院子角落不占地方,老人小孩都能搭把手照看。山东的李大姐家种着 5 亩地,去年开始养了 10 头猪,年底一算,除去饲料钱净赚 2 万多,比种地收入还高。现在政策也给力,养 50 头以上猪的农户,能拿到每头 100 元的补贴;建标准化猪圈,政府承担 30% 的费用;还有兽医上门免费打疫苗。四川的张大叔算了笔账,政府补贴加上卖猪的钱,养 100 头猪一年能纯赚 8-10 万,比外出打工还划算。

更重要的是,养猪能带动其他收入。猪粪能当肥料,让地里的玉米、蔬菜长得更好;周边还能开个小饲料店、屠宰点,形成 “一条龙” 赚钱链。安徽一个养猪专业村,靠着家家户户养猪,村里开了 6 家农资店,20 户人家买了小汽车。

三、盘活乡村,让土地不闲着

农民养猪不仅自己赚钱,还能让村里的土地、劳动力都动起来。以前不少地方的农田只种一季,现在玉米、大豆多了个销路 —— 当猪饲料,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黑龙江的一个村,因为养猪户多,全村玉米种植面积从 800 亩扩大到 1500 亩,每亩还能多卖 50 块。村里的闲置劳动力也有了出路。江西的刘家村,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建了养猪合作社,雇了 20 多个村民当饲养员,每月工资 3000 多,不少人都从城里回来了。合作社还修了水泥路,盖了新仓库,村里比以前热闹多了。

从大的方面说,农民养猪能让咱们国家的猪肉自给自足。以前猪肉供应紧张时,得从国外进口,价格受人家牵制。现在鼓励农民养猪,加上规模化猪场,咱们自己的猪肉够吃了,不用看别人脸色。2023 年我国猪肉自给率已经达到 95%,这背后少不了千万农户的贡献。

当然,养猪也不是没讲究。现在提倡 “科学养猪”:圈舍要干净通风,减少病害;饲料搭配要合理,猪长得快还健康;卖猪要通过正规渠道,别赚黑心钱。各地兽医站都有免费指导,新手可以先从小规模试养,比如 10-20 头,积累经验再慢慢扩大。说到底,鼓励农民养猪,既是为了大家餐桌上不缺肉、买得起,也是给农民指一条增收的路子,让乡村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