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天气花生田间管理要注意啥?

最近雨水特别多,不少种花生的地里都积了水,花生的根泡在水里喘不过气,地下的花生果长得又慢还不饱满,严重的话根还会烂、还会生病。但是农户们也不用慌,只要赶紧做好排水、补肥、控旺长、防病害、治虫子这五件事,就能把损失减到最小,让花生重新长得精神、长势变好,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先排积水,别让根闷坏

雨水过后,花生田最紧急的事就是排水,此时很多田块土壤水分已经 “过饱和”,甚至积了一层明水,花生根系长时间泡在水里,会缺氧窒息,影响养分吸收,还会导致荚果发育慢、充实度差,后期容易出现 “空壳”。​

排水要抓 “快” 和 “透”:赶紧清理田间的主沟、腰沟、厢沟,把沟里的淤泥、杂草扒干净,让积水能顺着沟渠快速流走,直到土壤表面没有明水,用手抓土能捏成团但不滴水为止。只有先把水排透,后续的补肥、防病才能见效,不然根系 “喝饱水” 却吸不上营养,一切都是白搭。​

二、再补肥料,防早衰促结果​

积水会把土壤里的养分冲跑,加上根系吸收能力变弱,花生很容易 “缺营养”,进而导致叶片发黄、长势蔫蔫的,要是不管,后期会提前衰老,影响荚果灌浆。排水散墒,也就是土壤表面稍干后,要根据花生长势 “精准补肥”:​

叶片发黄明显的田块:用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10 斤水加 3 克磷酸二氢钾)混合 0.2% 硫酸亚铁溶液(10 斤水加 2 克硫酸亚铁),对着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既能补充钾和铁元素,又能促进光合作用,帮植株快速恢复绿度,预防早衰;​

植株长得特别瘦弱、缺肥症状明显的(比如株高矮、分枝少):除了叶面喷肥,还可以每亩追施 10~15 公斤氮磷钾复合肥(注意别用高氮肥,避免植株旺长),撒在植株根部 10 厘米外,浅埋后浇少量水,让养分慢慢释放。​

三、化控防倒伏,增强抗逆性​

雨水多、养分足的时候,花生容易 “疯长”,植株长得又高又密,株高超过 40 厘米,田间通风透光差,不仅会争夺荚果的养分,后期遇到刮风下雨还容易倒伏,也给病虫害滋生创造了条件。​

开花到结荚期是控旺的关键期,要是发现田块植株密集、长势旺盛,赶紧用 “化控药” 控制:可选烯效唑、调环酸钙,或者多唑・甲哌鎓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按照说明书用量兑水喷雾(一般每亩用 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30~50 克,兑水 30~40 公斤)。喷药后能让花生茎秆变粗、节间变短,增强田间通透性和植株抗倒伏能力,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

四、注意防病害,早治早止损​

雨后高温高湿,花生最容易爆发病害,尤其是叶部的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锈病,还有根茎部的白绢病、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一旦蔓延,叶片会枯萎、根茎会腐烂,直接影响收成,所以要及时防治病害,但是防治要 “分部位、选对药”:​

叶部病害(初期叶片出现斑点、锈状):优先用生物农药,比如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环保又安全;要是病害有点重,就用化学药剂,比如唑醚・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或者苯甲・嘧菌酯,兑水后对着叶片喷雾,重点喷叶背,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喷 2 次;​

根茎部病害(初期植株萎蔫、茎基部发黑):别只喷叶片,要对着茎基部喷淋药剂 —— 可选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药),或噻呋酰胺、氟胺・嘧菌酯,还有噻呋・戊唑醇、氟酰胺(化学药),把药液淋在花生根部周围的土壤里,让药剂渗透到根茎部,杀死病菌。​

五、治害虫,分情况选药​

雨后食叶类害虫(比如棉铃虫、斜纹夜蛾的幼虫)也会增多,它们啃食花生叶片,把叶子咬得全是洞,影响光合作用。防治要 “看虫龄、选对药”,尽量减少农药残留:​

幼虫还小(低龄)、数量不多(低密度)时:用生物制剂,比如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兑水喷雾,对害虫针对性强,不伤害蜜蜂等益虫;​

虫子多、危害严重(应急防治)时:再用化学杀虫剂,比如灭幼脲、氟虫脲,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氯・甲维盐、氯虫・高氯氟,按照说明书用量喷药,注意在早晨或傍晚喷,此时害虫活跃,防治效果更好。​

总结:雨后管花生田,关键就五件事,还得按顺序来,先给花生救根,再给它补营养,接着别让它长得太疯,然后防着生病,最后再治治虫子。只要照着这五步做,就能帮花生扛过积水的影响,顺顺利利结出饱满的花生果,把损失压到最小,保住这一年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