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按下”加速键”: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如何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智慧农业正在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加上《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等政策陆续推出,农业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须要走的路。虽然不少地方试点效果不错,但数据不通、成本太高、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依然是推广路上的“拦路虎”。

一、基础越来越好,试点有了不少好经验

如今农村的网络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到去年7月,全国5G基站超过460万座,几乎每个村都通了宽带,这为智慧农业铺好了“信息高速路”。同时,北斗农机终端装了几百万台,植保无人机也有约20万架,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不少地方已经摸索出可行的模式:北大荒用上了无人机、卫星和地面设备协同作业,无人拖拉机、收割机天天在田里跑,效率提高了三成以上;北京的“5G草莓园”靠数据精准调控环境,种出来的草莓甜度稳定,价格比普通草莓高出四成;浙江的“百千”工程把种、卖环节数据打通,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农产品“前世今生”,买得更放心。

有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表示,现在的重点不是建更多系统,而是把已有的数据用起来。质量认证数字化就是关键一步,它让农业数据变得可信、可用,甚至能用来贷款、投保。

二、问题还不少,推广起来不容易

虽然方向明确,但智慧农业要想从“示范点”走向“大面积”,还要解决几个难题:

1. 数据各管各的,人也跟不上“不同部门收集的数据标准不一,就像讲不同方言,难以沟通。比如有的地方想推出更合理的农业保险,但因为作物数据不统一,算不出合理价格,只好搁置。另一方面,既懂种地又懂技术的人实在太少。有些地方买了昂贵的智能灌溉系统,结果没人会用,也没人维护,最后只能闲置。

2. 技术成本高,小农户用不起:不少核心设备,比如高精度传感器、智能芯片等还要靠进口,价格高,维修也麻烦。一台智能农机动不动几十万,普通农户根本买不起。有人直言:“增产赚的钱,还不够付设备利息。”而且,产后冷链、加工等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低,经常出现“种得聪明,卖得传统”的脱节情况。

3. 商业模式不成熟,靠补贴难长久:现在很多项目还依赖政府补贴,企业往往重视卖设备,轻视后续服务。有企业尝试推出“智能亩产保险”,但因为缺少长期数据支撑,定价难准,只能小范围试点。

三、出路在哪?技术、模式、生态都得跟上

面对这些问题,各地也在积极尝试破解之道:

1. 统一数据标准,培养“新农人”:在省级层面统一地块编码、设备接口,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平台,让数据能流动、能变现。同时,高校开设智慧农业相关专业,地方建立培训中心,教农民用无人机、学数据管理,培养既会种地又会用科技的新一代农民。

2. 攻关低成本技术,推广轻资产模式: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快研发国产传感器和芯片,把成本降下来。在金融方面,推广“以租代买”模式——比如有合作社租无人机打药,成本只有人工的六成,还能少用两成农药。

3. 用好无人机,拓展新场景:无人机不仅能撒药,还能运输、直播,发挥更大价值,可以通过“遥感诊断+处方作业”,实现对每一株作物精准施肥施药、果蔬田头预冷后,用无人机短途运输,损耗从15%降到5%、结合低空直播、扫码溯源,发展采摘研学,让游客边体验边下单,带动销售。

四、未来:让智慧农业从“点”到“面”

智慧农业不是多买几台设备就行,关键是要用数据把各个环节串起来,让种地更准、更省、更可持续。短期内,要先解决“怎么赚钱”的问题,比如通过服务分成降低农户的风险。长远看,要让农业数据和金融、保险、环保等领域打通,形成良性循环。说到底,未来农业的竞争,就是看谁把数据用得更好。谁能让技术真正落地、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谁就能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