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渐凉,鸡舍如何做好过渡管理?
- 养殖技术
- 4小时前
- 4热度
夏天过去,秋天温差变大,空气变干,白天也变短了。对鸡群来说,这时候本该是 “好时候”,蛋鸡下蛋能变多,肉鸡长得更快,但同时也是 “麻烦期”:容易得呼吸道病、拉肚子,稍不注意就应激。不少养殖户没及时调整管理方法,结果鸡吃得少、下蛋忽多忽少、死的也多,甚至引发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这些大病。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秋天变凉,鸡舍该怎么过渡管理,少走弯路。那么,秋季渐凉,鸡舍如何做好过渡管理?
一、秋天管鸡舍,最怕这 3 个问题
白天晚上温差太大,鸡容易 “着凉”:北方 9、10 月份,白天晚上温差常能到 10-15℃,鸡要是长期待在低于 18℃的环境里,会花很多能量来维持体温,结果就是:看着吃得多,要么不长肉,要么下蛋少。更麻烦的是,晚上突然变冷,鸡的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损,病菌就趁机钻进去了。
想保温就没法通风,想通风又怕着凉,两难:为了让鸡不冷,把鸡舍关得严严实实,温度是保住了,但里面的氨气、硫化氢这些臭味气体,还有粉尘会越积越多,空气变脏,鸡很容易得慢性呼吸道病;可要是不管不顾开大通风,冷风直接吹到鸡身上,又会让鸡受凉应激。
白天变短,蛋鸡下蛋会变少:蛋鸡对 “光照时间” 特别敏感 ,秋天天暗得早,自然光照越来越短,要是不及时补灯,鸡会以为 “该歇着了”,影响下蛋的生理机制,结果下蛋率下降,鸡蛋也变小。
这里要提醒一句:秋天管鸡舍,不是 “越暖越好”,也不是 “越通风越好”,关键是 “平衡”,既要保证鸡舍空气干净,又要让温度平稳,别忽高忽低。
二、做好 4 件事,鸡舍平稳过渡秋天
1.温度湿度精准控,鸡不应激少生病
蛋鸡:温度保持 18-24℃,空气湿度 60%-65%(摸起来不干燥也不潮湿);
肉鸡:温度 20-26℃(鸡越小温度可以稍高,长大点再慢慢降),湿度 65%-70%。
具体怎么操作?
分时段调温通风:白天温度高,就多开几个风口通风;晚上或清晨冷的时候,把鸡舍下面的风口关掉,只留顶部的排风,既排浊气又不进冷风;
别让温度骤变:每天的温差控制在 5℃以内 —— 比如今天 22℃,明天别突然降到 16℃,可以用自动温控器,或者自己勤看着调风口;
局部保暖更省劲儿:小鸡区域或者弱鸡多的地方,用保温灯、暖风机单独加热,不用全舍都开,省电费还精准。
2.通风模式选对,鸡舍空气才干净
白天:让风从鸡舍一头吹到另一头(纵向通风),空气流动快,能把臭味、粉尘带走;
晚上:换成小窗户通风(横向通风),风从侧面小窗进,不会直接吹到鸡身上,避免着凉。
还要注意两点:
盯紧有害气体:氨气不能有刺鼻味(专业说的 < 20ppm,其实就是人进去鸡舍,10 秒内不觉得眼酸、鼻子难受就行),可以挂氨气检测卡,也能靠自己的感觉判断;
及时清粪换垫料:用自动清粪机的话定期检查,没机器就每天人工清一次,减少臭味来源;垫料湿了就换掉,不然容易长霉菌,鸡踩了会生病。
3.光照、喂料调对,鸡下蛋多、长得壮
1. 光照管理(蛋鸡重点看)
从 9 月开始,每天要补人工光照,保证鸡每天总共能照 16 小时(比如自然光照 12 小时,就补 4 小时灯),剩下 8 小时让鸡好好休息;
光照强度别太亮:每平方米用 3-5 瓦的灯就行(大概像客厅开小夜灯的亮度),太亮会刺激鸡,反而影响下蛋。
2. 喂料营养优化
多补点能量:在饲料里加 1%-2% 的植物油,或者多放些玉米,帮鸡补充抗寒消耗的能量;
加维生素抗应激:饲料里拌点维生素 C、E,或者电解质,鸡不容易因为温差大而应激;
饮水别太凉:水温别低于 10℃(用手摸不冰就行),不然鸡喝了凉水下肚,容易拉肚子。
4.疫病防控别松,筑牢 “健康墙”
疫苗该补就补:秋天是新城疫、禽流感(H9、H5)、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高发期,先查一下鸡的抗体水平,不够就及时补打疫苗;建议 9 月初就做一次全面的免疫检查,别等生病再补救。
消毒要到位:每周带鸡消毒 1-2 次:选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别用太烈的,免得伤鸡;门口设消毒池,进出鸡舍一定要换鞋,消毒池里的药定期换,别让病菌带进去。
少折腾,减少应激源:别在温差大的时候挪鸡、打疫苗、断喙,这些操作容易让鸡应激,喂料、清粪都固定时间,比如每天早上 7 点喂料、下午 5 点清粪,保持规律,鸡适应了就不容易闹毛病。
三、结语
其实秋天鸡舍管理,看着是调温度、搞通风的技术活,本质上是摸透鸡的习性,知道它怕啥(怕温差大、怕空气脏、怕光照少),顺着它的需求来。真正的好养殖,不是买多贵的设备,而是把 “控温、通风、喂料、消毒” 这些小事做精准、做平稳,鸡舒服了,自然下蛋多、长得壮,咱们也能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