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猪场湿度大怎么办?

最近不少地方老下雨,空气潮得很,猪场里又湿又滑,通风也受影响,各种病菌容易滋生,给养猪带来不少麻烦。尤其到了秋天,白天晚上温差大、白天也没那么多太阳,猪的免疫力下降,仔猪拉肚子、呼吸道生病、饲料发霉这些问题集中爆发,轻的影响猪长肉,严重的还会引发大规模疫病,损失可不小。那么,秋雨连绵,猪场湿度大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一、仔猪比较脆弱,所以重点护好仔猪

仔猪是猪群里最经不起环境折腾的,它自己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免疫系统也没长好,在又潮又冷的环境里很容易冻着,吃不下东西、抵抗力骤降,然后得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这些常见病。

特别是晚上,如果猪舍温度低于 28℃或者 24℃,仔猪会扎堆取暖,不仅容易被踩伤,扎堆的地方湿度更高,病菌传播得更快。而且老下雨没太阳,紫外线没法给环境消毒,环境里的病菌就更难清除了。

科学应对办法:

加强保温除湿:产房里要装保温灯、电热板或者地暖,保证小猪生活的小环境温度稳定;同时在地面撒生石灰、木屑或者专用吸湿剂,让垫料保持干燥,别潮乎乎的。

实行 “小单元隔离”:每窝小猪单独养,别混在一起,避免交叉感染;产房要做到 “全进全出”,一批小猪出栏后,彻底清洗消毒干净,再进新的小猪。

提前免疫和保健:按流程给小猪打伪狂犬、猪瘟、PED(传染性胃肠炎)等疫苗;在饮水里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帮小猪增强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关键提醒:别只靠加热设备却不管通风!又热又潮的环境更容易长霉菌、产生氨气,得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每天定时开风机或天窗,短时间换换气。

二、严控饲料安全:从源头防霉菌毒素

潮湿天气里,饲料尤其是玉米、麸皮这些能量原料,特别容易吸潮发霉。霉菌产生的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不仅让饲料不好吃、营养变低,还会伤猪的肝脏、降低免疫力,导致母猪流产或者仔猪长得慢,而且这种危害藏得深、会慢慢积累,不容易发现。

要注意的是,刚收的新玉米水分含量高(经常超过 18%),如果储存不当,就算表面看起来干了,里面也可能因为 “呼吸发热” 积温,局部发霉。加上玉米颗粒堆得紧,水汽散不出去,发霉的风险就更高了。

科学防控措施:

优先储备陈粮:雨季来之前,提前存好晒透的陈玉米(水分≤14%),至少够喂 15 天,别等饲料不够了再临时买,容易买到受潮的。

优化仓储管理:饲料库房的地面要垫高,防止受潮漏水,定期翻动粮堆;可以用筛子把玉米稍微 “打散”,让颗粒之间有缝隙,方便通风散热,减少发霉可能。

添加脱霉剂:在饲料里按说明书加蒙脱石、酵母细胞壁这些能吸附毒素的脱霉剂,把游离的毒素吸附掉,保护猪的肠道和肝脏。

注意:就算只有一点发霉的饲料,也别掺着喂!霉菌毒素没有 “安全量”,长期少量吃也会对猪造成大危害。

三、预防呼吸道疾病

秋天白天晚上温差大,猪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很容易感冒,得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这些呼吸道综合征。潮湿的环境会让空气中的粉尘和病菌飘得更久,加上通风不好,猪舍里氨气浓度升高,直接损伤猪的呼吸道黏膜,让病菌更容易入侵。

一旦有一头猪生病,没及时隔离治疗,病菌会通过飞沫、空气快速传播,很快全群都可能被传染,猪吃不下东西、长得慢,治疗花的钱也会变多。

综合防控方案:

稳定猪舍小环境:育肥舍和保育舍的温度波动不能超过 ±3℃,别忽冷忽热;用 “负压通风 + 湿帘” 或者定时开机械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氨气浓度控制在 20ppm 以下(大概就是走进猪舍闻不到明显臭味)。

调整饲料营养:在基础饲料里多加点维生素 A、E 和硒元素,帮助修复猪的呼吸道上皮,增强抗氧化能力;适当提高能量(比如加 1%-2% 的植物油),帮猪抵御低温带来的应激。

早发现、早处理:每天去猪舍查看,重点关注猪有没有咳嗽、肚子一鼓一鼓呼吸、眼睑水肿这些早期症状;发现疑似生病的猪,马上隔离,在兽医指导下用替米考星、氟苯尼考这些有效的抗生素,防止疫情扩散。

四、结语

老下雨潮湿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它对养猪的影响,其实暴露的是猪场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的不足。真正会养猪的场,从不会指望 “天气变好”,而是提前做好预案、精细操作、系统防控,把环境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现在养猪成本高、疫病压力大,只有把 “预防比治疗重要” 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坏天气里守住猪群健康,实现稳定生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