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新生牛犊如何科学防冻?五大关键措施保障成活率!
- 养殖技术
- 5天前
- 25热度
0-28 天的新生牛犊抗寒能力差,身子小、皮薄脂肪少,对冬季寒冷极敏感。北方冬季气温低于 5℃时,易患低体温症(体温 < 38.5℃),引发腹泻、肺炎甚至死亡,部分牧场死亡率达 10%-15%,冻害是主因。不少养殖户依赖盖稻草、延迟断脐等老经验,缺乏系统防寒措施,实则需科学系统化保暖。结合研究成果、一线经验和大牧场做法,下面会拆解 5 个实用防冻办法,助力提升犊牛成活率。

一、及时擦干与保温:出生后黄金30分钟至关重要
牛犊出生后体表被羊水浸湿,蒸发散热可使其体温在30分钟内下降2℃~3℃。因此,必须在出生后立即用干净、干燥的毛巾或专用吸水布彻底擦干全身,特别是头部、耳部和四肢。擦干后,迅速将牛犊转移至温暖、干燥、无贼风的专用产房或保温箱中。
理想环境温度应维持在15℃~20℃。可采用以下保温措施:铺设厚垫草(15~20厘米)、使用电热保温灯(距牛犊1~1.2米,功率250瓦)、安装红外线取暖器或使用犊牛专用保温马甲。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表明,在出生后1小时内采取综合保温措施的牛犊,24小时低体温发生率仅为8%,而未保温组高达42%(数据来源:《新生犊牛低温应激与保温干预效果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2年)。
二、确保初乳及时足量摄入:提升被动免疫力
初乳不仅提供营养,更是新生牛犊获得被动免疫的唯一途径。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可中和病原、增强抗寒能力。牛犊出生后1小时内应摄入体重6%~8%的优质初乳(约2~4升),最迟不超过2小时。延迟摄入将导致肠道闭合,IgG吸收率急剧下降。
初乳温度应保持在38℃~39℃,避免冷乳刺激胃肠。若母牛无乳或初乳质量差,应使用冷冻保存的合格初乳或商业初乳粉替代。农业农村部《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明确要求,初乳IgG浓度应≥50 mg/mL,巴氏消毒温度为60℃、30分钟(权威出处:《NY/T 3889-2021 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三、优化犊牛舍环境:控温、防潮、防贼风
犊牛舍应独立设置,避免与成年牛混养,减少疾病传播。地面需硬化防渗,铺设干燥垫料(如稻草、木屑),每周更换2~3次,保持相对湿度低于70%。舍内温度低于10℃时,必须启用加热设备。
特别注意防范“贼风”——即从门窗缝隙、墙体裂缝吹入的冷风。即使室温达标,贼风也会显著增加牛犊体感寒冷。建议安装双层门、密封窗缝,并在犊牛栏周围设置挡风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呼伦贝尔牧场的试验表明,采取防贼风措施后,犊牛日增重提高180克,呼吸道疾病发生率下降35%(资料来源:《北方寒冷地区犊牛越冬管理技术示范》,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2023年)。
四、科学营养支持:保障能量摄入应对寒冷应激
低温环境下,牛犊维持体温所需能量增加20%~30%。若营养不足,将动用体脂储备,导致体重下降、免疫力减弱。因此,冬季应适当提高奶温(39℃)和饲喂量,每日喂奶3次,总量可达体重的12%~15%。
推荐使用高脂肪(≥20%)代乳粉,或在常乳中添加植物油(如椰子油)以提升能量密度。同时,尽早(3~5日龄)提供优质开食料和清洁饮水,促进瘤胃发育。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研究员强调:“冬季犊牛不是‘少喂防腹泻’,而是‘足量保能量’,关键在于奶质与卫生”(资料来源:《寒冷季节犊牛营养调控技术指南》,全国畜牧总站,2023年)。
五、健康监测与应急处理:早发现、早干预
每日早晚测量牛犊体温(正常38.5℃~39.5℃),观察精神状态、吮吸力、粪便情况。若体温低于38℃,应立即采取复温措施:用保温灯照射、裹保温毯,并灌服温热葡萄糖生理盐水(38℃,5%葡萄糖+0.9% NaCl)200~300毫升,补充能量与电解质。
严禁用火烤、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等粗暴复温方式,以免造成烫伤或血管损伤。复温过程应缓慢,每小时升温1℃~1.5℃为宜。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某万头牧场,通过“擦干+初乳+保温+营养+监测”五位一体管理,冬季犊牛28日龄成活率达98.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料来源:《东北寒区规模化牧场犊牛越冬管理实践》,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2024年)。
六、结语
冬季新生牛犊防冻,考验的是养殖者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动物福利意识。从出生瞬间的擦干,到初乳摄入、环境调控、营养保障与健康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只有将科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筑牢犊牛越冬的“生命防线”。随着智慧畜牧与精准饲养技术的发展,犊牛管理正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投资于犊牛早期健康,就是投资于牧场未来的生产力与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