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坚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从乡土中国到幸福家园的蜕变之路!
- 农业政策
- 15小时前
- 4热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广袤的乡村大地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中国“三农”工作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六个坚持”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正如六根坚实的“顶梁柱”,支撑着乡村振兴从宏伟“蓝图”一步步走向生动“实景”。

一、坚持人民至上:乡村振兴的温度与质感
在河南兰考,曾经的风沙地如今变成了“蜜瓜之乡”。当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而在浙江衢州,“全民参保计划”让农村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养老不离乡”的美好愿景。
这些变化背后,是“人民至上”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连续12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从“腰包鼓起来”到“笑脸多起来”,乡村振兴的成果正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坚持自信自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四五”期间,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白羽肉鸡、华西牛等品种成功打破国外垄断。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坚定决心。从东北黑土地保护到西北节水农业,从南方特色种植到沿海海洋牧场,各地正依托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三、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在安徽凤阳,“三权分置”改革让农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收入”;在广东清远,数字农业平台帮助农产品打通产销链路;在陕西袁家村,创新经营模式让空心村变身旅游热门地。
乡村振兴既要坚守“姓农、为农、兴农”的初心,也要用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截至2024年,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盘活集体资产超3万亿元,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守正创新的辩证法,让乡村振兴既“行得稳”又“走得快”。
四、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的精准发力
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8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农村供水保障率、供电可靠率大幅提升;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
针对农村教育医疗等薄弱环节,县域医共体覆盖98%的县市,乡村教师待遇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厕所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重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图景。
五、坚持系统观念:“五个振兴”的协同效应
乡村振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在山东寿光,产业与人才振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浙江安吉,生态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西瑞金,组织振兴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目前,全国已创建大量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样板。“五个振兴”的有机统一,正推动乡村实现全面发展。
六、坚持胸怀天下:中国智慧的全球贡献
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也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坦桑尼亚,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当地实现粮食增产;在东南亚,中国种鸡为家禽产业提供优质种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借鉴中国农村电商、光伏农业等技术经验。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学习荷兰智慧农业、日本乡村营造等国际先进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展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全球视野。
七、结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在“六个坚持”指引下,中国乡村正迎来历史性变革。从农民增收的获得感,到自主发展的安全感,从改革创新的活力感,到系统推进的协同感,再到胸怀天下的格局感,乡村振兴的动力系统日益完善。
展望未来,随着“六个坚持”的深入实践,更多的乡村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基础。这场发生在乡土中国的深刻变革,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与希望。
